张爱玲沪上购房经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主人公曹七巧(一位出身小商人家庭,因感情坎坷而性格病态的女子)想要小叔子姜季泽的房产,拐弯抹角问他多少钱能卖,姜季泽说不卖。为什么不卖?因为他听说上海的房价还会往上涨,现在出手比较吃亏,不如继续囤着。
姜季泽又说,他不但不准备卖房,还计划把乡下的田地统统卖掉,在上海购买更多的房子,因为乡下的田地不断地掉价,上海的房子不断地涨价,卖地买房才是最划算的选择。
乡下的田地为什么掉价?姜季泽给出了解释:“自从改了民国,接二连三地打仗,何尝有一年闲过?把地面糟蹋得不成样子,中间还被收租的、师爷、地头蛇一层一层勒掯着。莫说这两年不是水就是旱,就遇着了丰年,也没有多少进账轮到我们头上。”
他的意思是说,农村战火不断,经济破产,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匪强盗多如牛屎,在农村当地主风险太大,赔本率太高。
上海的房子为什么一直涨价?姜季泽没说。其实原因很简单:上海是租界城市,有洋人罩着,外面的战火烧不进来,里面则市政完善,市面繁荣,既适合阔人养老,也适合穷人谋生,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往那儿跑,房价自然往上涌。
说到这儿,读者诸君可能会联想到现在的情形。没错,如今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就像《金锁记》里的上海,集中了一切优势资源,安全,安定,发达,繁荣,居住需求非常激烈,故此房价易涨难跌。而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就像姜季泽所说的农村——虽说现在没有土匪了,可是跟一线城市完全没法比,教育也不行,环境也不行,留不住人,住房早就供大于求。所以不管地方政府多么努力救市,都挡不住房价继续下跌的势头。
姜季泽想卖掉乡下的田产,投资上海的房产,他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呢?短期来看,当然是对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从1943年到1948年,这几年当中,上海的房价确实一直在上涨。
先说上海沦陷那几年。那时候,日本鬼子统治上海,实行宵禁,一过晚上九点就不准逗留街头。除了宵禁,还限水、限电、限制汽油供应,每天供水不超过三小时,每天晚上十点前后必须关掉电灯,普通市民加油必须凭加油证,每月加油不能超过五加仑,等等。
除了以上种种限制,日本人还大搞恐怖政策,监控言论,逮捕志士,屠杀任何一个有抗日嫌疑的中国人。照理说,在上海生活就好比掉进人间地狱,大家应该纷纷外迁才对。
有人外迁没有?有,而且还不少。上海各大名校的师生、各大机关的官僚、各大媒体的记者、各大公馆的老爷太太,凡是不愿当汉奸的都走了,远走昆明,远走香港。可是,搬出去的没有搬进来的多,日本人搬了进来,朝鲜人搬了进来,想发战争财的投机商搬进来了,无锡、苏州、宁波、杭州等地遭受水灾和匪患的农民,也搬进来了。
另外,绝大多数上海小市民都有一种心理:出门一里,不如家里,全宇宙任何地方都没上海好,只要不砍我脑袋,我就不离开上海,受多大罪都不离开。所以,上海虽然沦陷了,上海人口却更多了,1941年上海常住居民是300万人,1945年仅仅上海租界的常住居民就有400万人,上海成了这颗星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你说房价能不涨吗?
抗战胜利后,鬼子走了,难民回来了,八年炮火毁坏了很多房子,一时半会儿建不起来,人多房少,房价涨得竟然比沦陷时期还要厉害。
当时一个名叫陈述昆的评论家算过一笔账:1940年在上海买一所两间两底的石库门需要20万元(法币),到了1947年元月,买同样一所房子需要4亿元!短短七年时间,上海房价涨了整整2000倍!
房价涨幅如此惊人,必然有通货膨胀的“功劳”。众所周知,无论是日伪政府发行的中储券,还是伪满政府发行的满币,无论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还是中共边区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边币,统统都出现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不管多么严重,都没有抗战胜利后的法币来得凶猛。也正因为抗战后的通货膨胀极为疯狂,所以精明的上海人在抗战后更加热衷于买房,以便用房产的升值来抵消法币的贬值。大家都热衷于买房,上海房价在抗战之后才涨得更加厉害。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李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