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
真实的武林其实很现实,当代人所见的不过是文人想象的武林而已。
武术爱好者有一句口头禅,叫“高手在民间”。比如金庸笔下的扫地僧就是偶像之一。一个貌不惊人的老僧,平时据说也就在藏书阁里扫扫地,居然拥有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能够轻而易举击败当时红得发紫的绝顶高手。当然,这不是不可能,因为金庸并未交代这个僧人训练如何、师承如何。
但如果是自学成才,恐怕就值得说道说道。武侠小说家笔下自学成才的高手比比皆是,某个人被对手击落山崖,偏偏就落在一个山洞里,然后山洞里偏偏有一本秘籍,然后他就看这本秘籍开始习练,最终成为绝世高人。这让我想起念书时候,上课老打瞌睡,只好平时自己对着课本自学,课本不够用,就多找点参考资料,反正最终考试结果也不会太差。这似乎有种共鸣在里头,既然文化课能通过自学来达到高手的境界,武术何尝不能?
学文化课,聪明的人考前背一背,也能考出个不错的成绩。因为文化课的考试依赖记忆、想象和逻辑。当然,武术也需要这些,但武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武术的关键在于需要动手。
动手和动脑完全是两个概念。比如霍金可以想象出一个宇宙的构造,这凭借的是对过去已有的科学研究、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天赋,但霍金成不了武术家,因为他不能与人动手。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这点往往容易被人遗忘。
说起武术,其实可以有三种类型的武术,一种是武术家的武术,一种是文人笔下的武术,还有一种是普通人想象的武术。后两种武术有内在的关联性,这是因为普通人想象的武术是通过阅读文人笔下的描述来发挥想象的,文人构造的武林世界才是普通人脑海中真实的武林世界。问题在于,文人笔下的武术和武术家的武术风马牛不相及,即便金庸、古龙和梁羽生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武侠小说家,绘制了绚丽多彩的武侠门派和武术招式,但在实践中,你找不到一丁点近似之处。
真实的武林世界饱含着朴实无华,甚至辛酸痛楚。古人常说,穷文富武。意思是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可能会习练武术,当然这个看法也不绝对。有意思的是,假如从爱好的角度讲,穷人还真没法把武术当作爱好,道理很简单,习武耗费资源,比如衣服鞋袜容易磨损、食量大、容易受伤而医药费负担重等等,穷人玩不起。这就和现在穷人家的孩子没法实现素质教育类似,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接受素质教育?但一看费用,也就算了。学琴、学画画、学舞蹈,从来都是殷实的家庭之欲望,穷人只能管饱肚子。
但也有一种例外,假如穷人想从事武行,以武术为谋生职业,也会选择习练武术。过去武人谋生,就是做护院、保镖、武术教练、从军等。这些职业的薪酬高低不等,差距甚大,这要取决于雇主的地位。雇主地位越高,支付的报酬就会越多。因而,穷人习武的目的,是在劳动市场上谋求一份好职业。
和当代的大学生求职并无不同,过去武人求职,同样需要有背景、有推荐、有实习、有工作经验等等。如果是出自大的门派,就相当于读了一个名校;如果有名师推荐,就相当于拿到了一个有分量的推荐信;即便如此,雇主还是要通过实习查看准雇员的本事和人品,只有各方面都满意,才会给予正式的聘用合同。古往今来,转瞬间几千年,劳动市场上的基本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不过武人求职和当代的大学生求职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大学生求职,可以通过考试成绩、证书以及实习时的绩效来体现自己的能力,而过去的武人没有这些,雇主识别雇员的能力要看经历。
如果一个武人的经历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就能够有效证明自己的能力。对武人来说,这种经历并非你有多少文化知识,或者说你在深山老林修炼了多少年,这些都是虚的,武侠小说家在乎这些,但真实的武术世界不在乎。真实的武术世界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的实战记录。你只有反复击败不同的高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手,也才能在劳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报酬。
过去武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得经常找人切磋。这种切磋未必要弄得伤残血腥,但一定要分出胜负,因为胜负是显示自己真实能力水平的有效信号。如果武人要靠武术谋生,就会计较这些。武侠小说里经常教唆人们相信,武人的最高境界是以德服人。这都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干的事。
想想看,如果一个武人还在失业当中,还在为生计奔波,你让他以德服人,怎么服?所以武人习练武术,就是不断寻求最有效的击败对手的技术和思想,从而达到以自身付出最小代价来获取更多的效果。当然,结仇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仇家太多,交易成本就高,也未必划算。所谓点到即止,是一种降低成本的做法,别把什么事都扯上道德。当代人不需要靠打架来混饭吃,所以总是想象过去古人也是如此,殊不知过去古人有很大一群人就是靠打架吃饭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谈高手在民间这个话题了。对古人来说,这个说法的确成立,为什么呢?因为民间存在一个武术市场,武林其实是一个武术服务交易的市场,武术门派靠武术培训来获利,而门派弟子们则通过武人这个职业来谋生。
这样一个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武人往高处走。武人如果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只有勤奋习练,不断约战,来提升自己的技击水平和胜负率,从而可以在以后谋取一个好岗位。这种强大的经济激励会催生各路高手。
而职业武人的技击水平提升又会进一步促进殷实家庭的武术爱好者的水平提升,从而形成了武术的持续进步。但这个说法放在当代就不灵了。道理很简单,当代武人这个职业消失了,即便有不少人靠武术吃饭,也不过是一个健身教练,并非古代的职业武人,因而不需要天天琢磨技击,也不需要天天出去约战。何况法律也不允许你没事就打架。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缺乏实战机会的武术习练者,无论怎么用功,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顶尖的武林高手?这样的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武术的顶尖学者,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顶尖的武林高手。除非这个习武的人选择走邹市明的路子,去打职业比赛。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某个当代的武林高手去和邹市明打一局,估计被拳王轻轻一拳就KO了吧。还是那句话,真实的武林其实很现实,当代人所见的不过是文人想象的武林而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 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