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清流?
难怪一个朋友得意地告诉我,有人夸赞他在一次读书会上的分享堪称“媚俗文化下的一股清流”。当我也试着把这个赞美送给几位在潮流席卷之下一直坚持做自己的朋友时,居然有人发痛哭流涕的emoji给我,顺带一句“知音难觅”。不过看着最近“清流”走俏的行情,大概他们的知音也会越来越多吧。
凡足以被称为“清流”的人多具备独立于这个时代的思考和风范,他们并不是主流的支流,而是与主流完全不同的发源地。比如被称为综艺节目一股“清流”的《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就曾经表达过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异常丰富,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所以节目设计之初就是基于逆潮流的思考——人们不会总把无聊当有趣,卖傻卖颜卖萌解决不了生命层面的彷徨与痛苦,那些顶多只能算作障眼法和安慰剂。据说节目上线前,腾讯内部预测单集点击量大约20万次每集,结果现在单集已经有了超千万次的点击量。事实证明,比起搔到“痒点”,直击“痛点”也能俘获众生,而且可能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我们都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负责任的养育一定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孩子需要什么才给什么,当然这种需要不是基于短视和表浅的刺激满足,而是负责任的长远考量。海量流俗信息的产生都和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有关,即“投其所好”——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比如前一阵子让人目不暇接的“直播大战”,在比下限的PK中,人性的丑陋居然也成了卖点,以至于有女生不顾他人隐私直播公共澡堂。一众人的迎合造就了所谓“潮流”,潮流又因为大家的从众心理而日益凶猛。不过,缺乏价值观引导的潮流等于不负责任的纵容。
这就好像孩子喜欢垃圾食品就拼命给他吃,大快朵颐的当下,孩子确实很开心,但是这样的快乐可能贻害无穷。但是商家的逻辑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成年人,既然你是成年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你可以为自己负责,所以我们只负责制造刺激,至于你要不要消费或者消费过度的后果,这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许从市场规则上这样的论点可以成立,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这可能引发灾难。
垃圾食品、农药滥用诸多人类亲手制造的灾难,皆因为只对欲望负责,不对欲望的后果负责,因为这不是商业业绩的考量指标。前几天听说英国一个科研小组从马里亚纳海沟深达7000米1万米的太平洋深海采集的端足目动物体内,检测出了高浓度的多氯联苯(PCBs)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有害物质,此类物质被广泛用于电器零件的绝缘油及阻燃剂等,换句话说,深海也已经没有净土。人类欲望的满足永无止境,以欲望满足为导向的消费主义如果是主流,那么所谓“清流”也许就是回归内心,有觉察、负责任地生活,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人类。
前一阵子,第89届奥斯卡颁奖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乌龙,颁奖嘉宾因为拿错了信封,把最佳影片颁给了《爱乐之城》,当主创在台上欢呼庆祝,发表获奖感言时,组委会紧急宣布搞错了,最终的获奖影片应该是《月光男孩》。不过也许美国人民都没想到,受波及最大的未必是领奖的那几位,而是大洋这边的一大票自媒体公号,为了紧追热点,抢占头条先机,很多公号已经发出了为《爱乐之城》准备好的稿件。
我真的十分同情那天值班的小编,在潮流中“去迎合”真让人心力憔悴,而且只会越来越累,因为迎合本身就是一件被动的事儿。不过,作为“被迎合”的我们也未必就快乐满足。视频直播、社交网络、新闻推送、过度饱和的信息已经把我们团团围在了信息风暴的中心,我们经常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看?看完了也往往忘记了看到了什么,只是被它裹挟着停不下来。当我们成为工具的“奴隶”,也许是哪里出了问题。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曾感叹,“在哪儿才能摆脱天空飞来一个接一个的‘信息’所产生的紧张感呢?”。 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一词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因为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瓶颈”,面对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人很难有效地吸纳和转化,从而造成了人们虽然接受了很多信息却无法有效整合,就好像不停地吃最后导致的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呕吐,信息过载也会导致厌烦和心理焦虑。
这个时候人们对不断推送的信息更多的是反感。谁也受不了天天吃大鱼大肉,当消化不良的时候,清粥小菜可能才是求之不得的“救命”餐,“清流”也许就是这样的存在。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经说过:“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想要一匹快马。” 消费者未必真的知道什么是更好的选项,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根据面前已有的选项进行选择,他们常常不知道还有别的选项存在,而“清流”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的选择。
在一个迎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不同的声音,否则世界将充满卖弄刺激的喧嚣。比起大量生产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力透纸背的经典,哪怕从商业的角度来说,那些经典也可以理解为一代代消费者用时间投票选出的最有价值的“耐用消费品”。
最近,堪称“清流”典范之一的《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说明了经典的力量,朋友圈里很多人看完了节目马上去背诗。诗词只是媒介,在众多使出浑身解数,抖机灵、卖俏、恶搞的节目中,它启迪浮躁的人们去体会文字的安静之美,人生的无穷韵味。
我想到一位朋友的育儿之道,“比起不停地给他塞糖吃,我更希望他有能力品尝到生活的甜美,而这一切未必要花费更多。”除了买这个和买那个,还有一种让人幸福和满足的方法,这个选项一直都在,只是琳琅满目的货架、闪烁夺目的广告牌和目不暇接的推送信息已经让它被遗忘在安静的角落里,那就是锻炼我们的品味能力。
(文章来源: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