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朋友圈:包大人“包办婚姻”
秦香莲进京找他,他不认,还派出刺客杀人灭口。幸亏秦香莲命大,逃出虎口到开封府告状,向包公包大人诉说了冤屈……故事的结局还算大快人心,陈世美恶有恶报,被包公一刀铡掉了脑袋。
我们可以用很多词来指责陈世美:渣男、薄幸、冷血、残忍、负心汉、忘恩负义、喜新厌旧、心狠手辣、欺君罔上、死了活该……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
从陈世美的结局看,是对世间广大负心汉的警醒;站在公主和秦香莲的角度上,则是在提醒大家,订亲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对方的品质,不要被相貌、才华和社会地位蒙蔽了双眼;而如果让包公自己来总结,这其实是一个告诉大家,幸福婚姻必须得门当户对。
在京剧《铡美案》中,包公对秦香莲有这么一段唱词:
三百两纹银交与你,
回均州路上做盘缠。
吃一半来留一半,
留下一半种庄田。
教育儿女把书念,
只念书千万别做官。
你丈夫如不把官做,
你居家怎能不团圆?
包公认为陈世美之所以抛弃秦香莲,是因为他的地位高了,跟秦香莲门不当户不对了,假如他没中状元,仍然是个穷书生,那么他和秦香莲反而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团团圆圆,白头偕老。
戏曲故事只是虚构,不能当历史事实看。历史上包公的婚姻观如何呢?他同样看重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开封富商李绶与皇族赵承俊结成儿女亲家。这要搁到今天,一方有钱,一方有势,完全算得上门当户对。
但在宋朝,商人的地位还是有点儿低的,所以包公认为这宗婚事“有损国体”,请仁宗皇帝“罢其婚媾,别选德阀”,将婚事强行取消,另外再给皇族儿女挑选合适的对象。
我们不知道李绶与赵承俊的儿女之间是否正在恋爱,如果双方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那么包公真的是活活拆散了一对鸳鸯,人家会恨他一辈子的。
我们不要怪包公不懂爱情,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直是极为讲究婚姻门当户对的时代。
包公的父亲名叫包令仪,做过一任县令,包公长大后也跟一个县令的女儿订了亲。包公的儿子名叫包绶,先娶了张田的女儿,后来又娶了文彦博的女儿。
张田是包公的门生,做过“权发遣度支判官”,相当于财政部副司级官员;文彦博是包公的同年(同榜中进士),做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而包公则先后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财政部长和国防部副部长。
一个部长副部长的儿子,娶一个副司长和一个副宰相的女儿,基本上属于门当户对。
包公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王向,另一个嫁给文效。王向和文效迎娶包氏女时,都不过身为主簿,相当于县级衙门的办公室主任,是级别很低的文官。
但两人学问极好,前程远大,用包公妻子董氏写在墓志铭上的话讲,“皆士族佳器”,是可以培养的好苗子、组织认可的接班人。他们娶包公的女儿,仍然称得上门当户对。
包公还有一个孙子,名叫包永年。包永年一生结过三次婚,先娶朝议大夫李庭玉的女儿,再娶凤翔知府李公杭的女儿,晚年又娶吏部官员林邵的女儿。你看,他娶仨媳妇,个个都是官宦小姐。
为啥不娶富商的女儿呢?为啥不从女明星当中选老婆呢?因为古代商人与伶人地位太低,跟他这位高官子孙相比,门不当户不对嘛! 包公还有一个孙子,名叫包永年。
包永年一生结过三次婚,先娶朝议大夫李庭玉的女儿,再娶凤翔知府李公杭的女儿,晚年又娶吏部官员林邵的女儿。你看,他娶仨媳妇,个个都是官宦小姐。为啥不娶富商的女儿呢?为啥不从女明星当中选老婆呢?因为古代商人与伶人地位太低,跟他这位高官子孙相比,门不当户不对嘛!
抛开爱情这种受荷尔蒙与概率支配的主观因素不谈,门当户对确实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保持并增进双方家庭的资源;第二,可以避免任何一方及其父母受到另一方的歧视,进而引发大量的婚姻矛盾;
可以减轻任何一方及其父母的精神压力——反正双方的生活圈子、消费层次和精神境界都差不多,谁也用不着羡慕谁,谁也用不着追赶谁,谁也不用自卑、自怨、羡慕嫉妒恨。
古代父母包办婚姻,无视爱情,造成许多悲剧。现代一些年轻人把爱情抬得太高,无视对方的家庭背景,同样也造成了许多悲剧,譬如婆媳不和,往往就由此而引发。
当然,就算门当户对,婆媳也未必能和平共处,众所周知的大诗人陆游的母亲唐氏跟儿媳妇唐婉的冲突,不就是显著例子吗?
(李开周 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