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集体预测2016年增速“破7”
2015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2016年《经济蓝皮书》。其中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6.6%~6.8%。
稍早前陆续披露的大型外资投行研究机构的预测甚至比这个数字更低,普遍集中在6.3%~6.5%的区间内。
“我们预测2016年中国的增速在6.5%,很大程度上这个预测是出于对政府经济改革的信心判断。”经济学人智库亚洲区经济学家任韬(Tom Rafferty)表示。
在已经披露研究报告的机构中,花旗集团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6.3%,而“实质的”经济增长数字约在4%至5%左右。其主要原因是银行潜在不良资产增加、制造行业产能过剩以及房地产投资疲弱拖累。
高盛集团对2016年的增长预期为6.4%。在报告中,该研究机构预计:增长将继续“曲折减速”。产能过剩和债务积累等结构性问题将令内需承压,同时对外部门似乎也会表现脆弱。
对2016年经济增长前景较为悲观的是野村证券。他们对中国GDP增长的预计2016年为5.82%,2017年将下降至5.6%。
与之对比,国内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判断集体上略为乐观。
除了上述《经济蓝皮书》预测增速为6.6%之外,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组建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2015-2016)发布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为6.9%,较2014年下滑0.4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GDP实际增速为6.6% 。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12月7日发布的报告中认为,预计中国2016年GDP增长在6.8%左右;民生证券则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6.6%~6.8%的区间内。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16年我国GDP将增长6.5%以上,CPI将上涨1.5%左右。
如果以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十三五”完成两个“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平均增速需达到6.5%作为基准,不能看出,在对于2016年的经济走势中“国内派”和“国际派”站成了“看多”和“看空”两派。
尽管集体看低2016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艰难复苏的阶段,但在研究机构对于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中,依然认为这种结构性的下行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萧条式下滑有明显的区别。
“过去几年是住和行为主导的一种需求。但是随着城镇居民户均住房和汽车拥有数量的增加,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也在发生变化。2000~2013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年均24%,2015年1~10月是2%,投资明显在放缓。汽车业过去年均增长17.9%,2015年1~10月是-0.3%,与市场需求是有关联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是这种供给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这种供给与消费的错位在逐步地调整和重构中。
证据之一就是尽管经济增速连续多个季度出现下滑,但是一批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正在逐渐形成。
在12月20日举行的“2015中国债券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用更普遍的数据阐释了市场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做着调整。
民生银行研究部负责人表示:“尤其从供给侧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型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发展。未来‘双创’将重点服务于新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
不难看到,尽管有新的动力生成,但经济增长在“三期叠加”的压力下,GDP增速连续11个季度呈下行,依然显示了既有经济结构的发展惯性。这也使得研究机构普遍预测 ,2016年政府将推出更多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支持改革进程。
据BI Economics计算,现有债务的偿还成本已经相当于GDP的30%。鉴于现有贷款成本已然处于较高水平,很可能意味着进一步降息以允许以更低的成本再融资。摩根大通认为很可能在第二季度迎来一次降息。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丁爽则表示,预计中国央行将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维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免债务成本上升。积极性的财政政策会承担更主要的任务,尤其近期决策层更倾向于利用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来支撑GDP增长,达到至少增长6.5%的目标。渣打银行预计2016年预算赤字率可能突破3%,2016年政府性基金也可能出现赤字。
(李银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