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换帅 朱航明或将面临“烫手山芋”
光明乳业突然换帅了。
6月25日,原总经理郭本恒任期未满,却以“个人原因”突然辞职。短短4天后,光明乳业就发布公告,宣布了继任者——原海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兼党委书记朱航明,自6月30日起上任,任期到本届管理层任期届满为止,即2016年4月19日。这个履历表上没有乳品行业直接从业经验的“新舵手”,未来能否带领光明乳业这艘巨轮驶向光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曾经,郭本恒之于光明乳业,甚至算得上是“救世主”的角色。
郭本恒在光明乳业工作时间已经超过15年,2007年初从有“乳业铁娘子”之称的王佳芬手中接过光明乳业总经理之位,8年时间里,光明乳业的业绩从2007年的营收82.0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04亿元,增长幅度为148%。郭本恒也被誉为“拯救了光明的男人”,是行业内公认的既懂技术、又懂产品、还懂营销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佳芬执掌光明期间制定了“发力低温产品,战线全国化”的战略。根据媒体报道,郭本恒接任后把这两条路线统统推翻,提出“聚焦乳业、领先新鲜、做强常温、突破奶粉”的新方针。他首先减少产品类目,砍掉了100多种已上市产品,改变王佳芬时代光明产品散而多的局面,把节约出来的资源用以扶持包括畅优在内的新品。其次,放弃全国化,把全国十几个省缩减成五个地区部,从王佳芬以前在全国收购的那些企业中迅速撤离,先扎根上海,再取华东,然后再逐步向全国扩张。不可否认,这在当时业内看来是极其果敢的行为。
而随着一系列新政的推出,光明开始走出持续数年的低迷。2007年9月,光明首次实现月度销售突破8亿元,常温产品首次实现月度销售1.9亿元,创历史最高。
不过,这些曾成功扭转光明乳业低迷局面的救急措施,到了今时今日却反过来变成了光明乳业的绊脚石。当年大幅砍掉了100多种产品,并大力逐鹿常温奶市场,导致了光明乳业如今产品齐全但特色不够突出;过于倚重华东大本营,导致在北方、西北和西南等市场的竞争力不足,营销渠道亟须完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众多创新举措之中,莫斯利安这一单品创出的传奇已经载入乳品业界的历史。据了解,莫斯利安酸奶可以在常温状态下保存长达90天,使光明乳业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常温酸奶的乳业公司。根据公开资料,在2010年推出之后,莫斯利安常温酸奶第一年的销售收入为2亿元,第二年收入达到了7亿元,第三年又翻了一番达16亿元,在2013年时实现30亿元的收入,2014年更突破单品60亿元营收大关,可谓一路高歌猛进。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光明乳业的整体业绩太过依赖于莫斯利安这个单一产品。根据其发布的2014年年报,公司全年业绩增长主要依赖莫斯利安常温酸奶,销售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85%。到了2015年,光明乳业发布的一季报显示收入同比增长仅为8.07%。
多家券商公开对此做出了“不及预期”的评价,并将原因归咎于光明乳业的常温酸奶和低温奶增长不达预期,估计一季度莫斯利安收入约18亿元,仅同比增长30%左右,低温奶销量增长亦有所放缓。
或将面临烫手山芋
对于朱航明,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朱航明在郭本恒离职后的短短四天内就被挑定为接任者,角色更偏向于过渡期的带领者,甚至有可能是接了一个“烫手山芋”。尽管从公开的履历表上来看,朱航明并无直接的乳业从业经历,但在这段过渡期内,真正考量的还是他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个人魄力。
在郭本恒辞职后,光明方面曾公开表示,光明乳业国际化发展是由光明食品集团总部推动的,光明乳业整体发展战略是以光明食品集团总体战略为主的,因此光明海外国际化的步伐不会减慢,公司原有战略不会改变。在这一方面,朱航明或将面临一个“烫手山芋”。
光明食品集团于2015年4月以193亿元的巨资对以色列最大食品生产商特鲁瓦70%股权的收购完成交割,但上述交易目前尚未经股东大会批准。这一未完成的项目,对于朱航明来说,究竟是负担累赘,还是现成的“政绩”,王丁棉认为,这很难说,而这恰恰正是真正考验朱航明能力之处。
朱航明在老东家海博股份就职期间,曾带领后者迈出首次国际化步伐,花费7.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一冷链物流项目。尽管在国际化上有着相当的经验,但光明乳业的国际化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王丁棉就指出,由于此次郭朱之间并非正常的工作交接,朱航明只能从公司现有文件等资料和下属的项目执行情况中推测光明乳业现有的方针策略,他的理解极有可能与郭本恒原本设想的思路有偏差。“如果朱航明在上任后不继续沿着郭本恒的既定方向,而去执行一些新思路、新点子,极有可能失去人心,引发中层流失。”王丁棉以蒙牛为例介绍说,创始人牛根生在2011年辞去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一职后,由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掌,蒙牛从牛根生时代进入中粮时代,其原班人马出现剧烈动荡,宁高宁用了将近三年时间才令蒙牛乳业稳定下来。“如果朱航明不能尽快稳定人心,那就极有可能在未来引发光明乳业中高层震动。”
(黄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