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追求所谓的“轻奢”了
好好的一个“女神节”被很多网站玩成了购物节……购物无可厚非,但要注意“轻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都觉得身上不穿戴点名牌,出门就没自信了,低人一等似的。
再看近几年来各大奢侈品的全球销售业绩,中国市场早已占据了它们利润来源的半壁江山,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专家们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消费转型”,然鹅,这种消费转型,真的有必要吗?
规划君不急着盖棺定论,咱们先来看看所谓“奢侈品”为啥让人觉得有种脸上贴金的“奢侈感”呢?
因为「死贵死贵」的……
身上有那么一两件奢侈品,就是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别人,劳资有钱呀~要是旁观者不认识,还能在内心吐槽他是个土人,顿时优越感就爆棚了有木有!奢侈品商们正是抓住了人性中的虚荣心,大(bú)胆(yào)地(liǎn)定出了个比天高的价格,还能让众人趋之若鹜。
辣末,它又是怎么定价的呢?
无非是(原材料+加工成本+奢侈品牌价值+市场公关成本+渠道费用+关税与政府税率)=实际销售价格。这其中有个很坑的东西,也是整个价格的大头,就是品牌价值。这个所谓“品牌价值”一般都是个历史故事,里面一定有这几个关键字——皇室、几百年、定制、纯手工等等,咱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呵呵”~
单说奢侈品的实际成本,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原材料和加工程序。事实上这些的造价并不高。就拿1万5左右的GUCCI皮包来说,每只所需皮料大概50欧元左右,加上铆钉、纽扣、拉链等材料,一款皮包的原材料成本不会超过90欧;还有就是被大家以“实用”追捧过的LV帆布包,每米材料仅11欧,就那么前后加起来不到一米的两片牛仔布,市价却高达2万多人民币……如此不切实际的价格,却还有大批“迷妹”满世界去海淘,还真是有点让人费解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是为那些高档奢侈品掏腰包,也不现实。毕竟那么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银子花出去,整个人不被掏空,也闹个半残了。现实是,它的同门姐妹,「轻奢」,也充斥在大家的视野里。
所谓轻奢,就是轻轻地奢侈,大部分轻奢品都在几千元左右,花着也不那么心疼,但又能满足一点小虚荣,比如Coach、MK、Furla、Pinko等等。这些轻奢品牌的受众人群大都是积蓄不算太多,但又想追求些所谓的生活品质,常逛淘宝,但左看右看都不合意;哪里有打折,哪里就有他;衣橱里塞满了百元货,但出门时却依然觉得无衣可穿。
有人说,轻奢品质良好,既不显low,又不算放大血,简直是年轻小白领的蜜汁福音;也有人说,轻奢说白了就是穷装嘛?明明屌丝一枚,非要卯足劲儿装一把盗版高富帅的逼。
这些话看起来糙了点,但谁都不能说谁错了。毕竟只要是自己赚钱自己花,谁也无权指责你什么。只是,规划君想说,别去为了轻奢而消费,更别去追捧它。
首先,和高端奢侈品差不多的是,轻奢的造价可能更低。高端奢侈品好歹为了起个范儿,用料大都是真皮,制作地点也大都是欧洲等地。倒不是咱崇洋媚外,至少这成本就无形提高了吧。而轻奢大部分是PU材质或是塑料什么的,比如风靡一时的果冻包,我当年愣是没分出它和我拿去澡堂子的洗漱筐有啥区别……
还有就是,轻奢属于奢侈品中的快消费品,更是批量生产,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中国、马来、印尼之类的地方制造,加工成本也低,无非是冠上个所谓轻奢的牌子,就好意思卖几千大洋,这其中的利润可见一斑。
其次,身着轻奢也并不能提高你的身价,毕竟轻奢这玩意儿越来越滥大街了。先甭管真假,反正就连卖破烂蹬三轮儿的大妈大爷都能跨个Coach的腰包。就设计感来说,也没觉得骨骼惊奇呀,摘了牌子兴许还不如淘宝二三十块的东西品质好呢~
买东西嘛,当然得看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当了。别看见牌子就上杆子往前冲,因为那无非是带了个logo,并不代表你就高人一等了。与其勒紧裤腰带,花上半个月薪水去买一件意义不大的轻奢,不如攒起来,弄个理财,搞点投资,去做一些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情。毕竟,生活的意义远不止这些皮毛。
(文章来源: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