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业态怎样击败大卖场?
2015年8月27日,华润万家在苏州开出华东地区第一家针对家庭日常消费的24小时超市“乐购express”,3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在开业当天创造了20多万元销售额。
乐购express的规模介于大卖场与便利店之间,比便利店多了生鲜等商品,并且将面包店、水果店、菜市、加强型食品店、美丽护理、早餐店、咖啡店、金融、童趣、顾客服务等家庭日常所需商品整合为一。在乐购express,同一品类的商品通常只有两个品牌,而这两个品牌是根据综合考量选出的人气商品。包括冰淇淋、啤酒、百货等有不少都来自于国外热销品牌。
“大卖场的逐步边缘化将成为趋势,小而精业态迅速在三四线城市里遍地开花,既能迅速覆盖城区主要网点,又能真正满足社区的品类精准需求,这将是未来真正的社区商业。”零售业分析人士陈岳峰表示。
根据去年商务部对4000余家典型零售企业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零售企业销售额较上年仅增长4%。实体零售的增幅在回落,百货店增长4.1%,超市的增长是4.9%,大型超市是5.3%,专卖店只有3.7%,与此相对应,反差比较大是便利店,增长达到8.2%。
从深圳出发的水果专营店百果园已经超过1000家;良品铺子仅用了7年时间,其门店数量就扩展至1200多家,2014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河南的金好来超市自营的洗化商品,毛利由18%提升到60%,独立开出洗化门店;安徽乐城超市已经衍生出乐先生文具、乐大嘴零食公园、乐街、低温鲜菜市、乐食汇、乐园艺等六种小业态的门店形态。既可以独立开店,又可以集中组合成一家完整的大卖场;2014年年底,家乐福旗下“easy 家乐福”在上海试营业;主打现购自运概念的麦德龙也在上海试运营旗下的便利店;国内的零售巨头包括物美、步步高等也都开始发力便利店。
那么“小”怎样才能胜“大”?便利店又凭什么能击败大卖场?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还是7-11。其中国公司董事长内田慎治表示,7-11并非从厂商、批发商的推荐中选择商品,而是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和厂商共同完成商品开发活动。罗森在日本曾公开提出“打倒7-11”的五大战略,想与7-11一决高下,但是最终发现,过于关注打败竞争对手,而忽视了对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的把握,最终本末倒置,输给了7-11。内田慎治举了个例子,7-11在天津推出宫保鸡丁时,在与人气店铺商品的原料、原料重量、比率、盐分值、糖度、价格等进行比较,了解到在天津受欢迎的宫保鸡丁的原料并不是鸡肉、花生、大葱、笋,而是鸡肉、花生、黄瓜、胡萝卜。而且还了解到在天津受欢迎的宫保鸡丁中的含糖量较高。最终,7-11将这些原材料的量和味道等数值化,并且将原材料的制作方法进行手册化,制作出了口味质量稳定,受天津消费者欢迎的宫保鸡丁。据了解,7-11在中国最高的单店销售额达到了60000元/天,而大多数竞争者连其平均单店销售额的一半也还未达到。
同样的例子还有在德国的阿尔迪(ALDI)超市,这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小业态超市将沃尔玛赶出了市场。阿尔迪只有750个单品,面积多在500~800平方米,只关注提高商品品质和降低售价,整个体系和所有行为都围绕这两点构建,把商品SKU数量降到最低,把采购价降到最低,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最终战胜了劲敌。
(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