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商业人才储备,万科商业或分拆上市?
向来专注于开发住宅的万科,近年大成本开拓新领域,教育、养老、租赁、医疗、商业等众多领域均有投入。尤其在商业领域,万科已经打造出多个产品线。
广州万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东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广州万科是集团内商业产品的数量和产品线最多的一家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内商业产品会集中面市。”
同时杨卫东也向记者透露,未来万科商业或将分拆上市。而缺乏商业人才储备,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成为了万科商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注做住宅的万科培养出来的都是住宅人才,商业的摇篮还需要时间培育,万科现在还是在不断地试错。” 一位已经从广州万科离职的员工赵敏(化名)向记者透露。
“商业人才缺乏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商业地产这几年井喷式的发展,我国商业地产面临的整体过剩,让商业人才资源也变得日趋紧俏。”杨卫东向记者表示: “这可能导致新人是某一个业务板块的专家,但对于整个产业链却缺乏了解。”
同时,记者也从多名万科员工处了解到,万科目前开展新业务具体做法是将原来其他岗位的员工进行调动,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例如万科广州原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就被调配负责医疗板块。
除了搭建团队外,观察万科近几年在商业地产的动作。2011年万科正式宣布进军商业地产,深圳万科公布三大商业产品线:万科广场、万科红、万科大厦。随后,2012年上海万科打造的“万科2049”顶级体验式商业品牌诞生,意味着万科又新增一产品线。同一时间万科在北京金域缇香打造的新社区商业品牌“蜂巢商街”也相继推出。
“房地产从黄金时代到了白银时代,越来越不知道,客户究竟在哪里?”万科总裁郁亮这样形容。可以说万科现在正面临“失控”的局面,如何将“失控”转化为具体的方案?
在多个公开场合,万科强调企业已经不能简单以规模取胜,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要从纵向转为横向发展。不难发现自2014年房企已经开始大规模转型多元化,万科在转型的洪流中将“轻资产,重运营”摆在了首位。
2015年9月,在一场关于万科战略布局的发布会上,万科公布了“八爪鱼”战略,即是万科旗下八大产品线——万科家、万科云、万科驿、万科派、万科塾、万科广场、万科里、万科悦。简单来讲,这八个“爪子”分别延伸向即售业务、长租公寓、教育营地、产业办公、社区商业、度假养老、医疗介护几个方面。
为了鼓励大家尝试,万科允许员工“试错”。这种“试错”就是由地方公司主导。“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可以尝试去做,允许错一次两次,但是不要错三次,这种机制有它好的一面。”前述接受采访的员工赵敏认为。
郁亮希望通过这种机制将地区成功的案例推广到全国,然而即便有了样本,这种做法短时间内也难以复制。
有接近万科的消息人士指出,即使在万科内部,对于是追求销售数据还是商业溢价,是持有经营还是快速销售依然存在诸多分歧。其实,在万科进军商业地产以来,给外界传递的信息一直都是模糊且摇摆不定的。
“全国对于商业地产推进的力度还是挺大的,各个城市存在不平均的情况,比如深圳、东莞、宁波这样的城市商业体量和经营较好,但南京、合肥这样的城市就基本没什么自持的商业地产,都是小体量的底商。” 在产品线方面,老万科陈凯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万科所做的还谈不上商业地产,只能说是社区配套。”陈凯向记者坦言,万科对于商业地产还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自己有效的、可复制的思路。
在接受采访时杨卫东则强调,尽管从广州来看产品线已相对丰富,但重点还是放在社区商业。“大型综合体未来风险更大,对选址的要求更为苛刻,投资成本上升也意味着风险倍增,同时这几年电商和新消费模式的产生,促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切入市场选择体量较小,符合未来社区定位的商业项目,未来风险较低,同时有一定的成长性和面向资本市场良好的估值。
从整个商业地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世邦魏理仕近日发布《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报告指出,本季度受P2P退租潮影响,全国优质写字楼需求承压;优质零售物业市场净吸纳量仅为51万平方米,在全国17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出现租金持平或下滑。
“房企应该要注意,商业地产的环境并不是一片大好,转型商业地产也不意味着一定成功。”陈厚桥指出,“商业地产对区位、周边的产业集群、政策规划都相当敏感,企业应该首先考虑这些因素,拿地时做好前期研究。此外,必须要从做住宅的思维中走出来,在产品的创新上做出亮点。”
(赵毅 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