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爆款的逻辑:不求技术含量最高,只希望满足80%的人
2014年12月,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对APEC闭幕后蓝天消失的抱怨。这是小米从年初就开始等待的时机。12月9日,小米空气净化器以899元的价格上市销售。
意料之外的低价,恰逢雾霾季来袭,加上小米的背书,小米空气净化器推出至今,总销量已经冲到了百万量级,占领了净化器市场20%的份额。
回溯这个“爆款”的诞生,最初只有两个点:一个是上市时间点。每年的雾霾季从11月份开始,错过这个点就等于错过一整年;另一个点就是苏峻这个被选定的领军人。
2014年3月,苏峻在小米生态链中创建了智米科技。以最终上市时间为起点倒推,从研发到量产,再到最终上市,只有9个月了。苏峻和智米团队不得不一路狂奔,一边组建团队,一边构建供应链,一边设计产品,多条线同时推进。
第一代产品的开发团队正是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所说的那种“特种部队”。18个人全是工程师,没有考核,没有KPI,不打卡,不签到,但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且全年无休。公司没有人事部门,没有市场部门,连财务工作都很简单,无关机构全都不设,需要什么团队再设什么团队。
能在9个月里把产品线跑起来,小米生态的支持是关键因素。如苏峻所说:“硬件开发者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产品出口和信息出口,小米都给你解决了,你要做的只是聚焦产品。”
在小米的渠道平台上,小米生态链企业将获得最初的一批粉丝,如果能成功捕获这部分人,小米发烧友就会变成小米生态链发烧友,带来整个生态的引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态链上任何一家企业出错,都很容易反噬整个生态链试图树立的低价格、高品质形象。因此,虽然“爆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但“命门”所在还是产品品质。
在小米的产品逻辑里,小米要做的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而是能满足80%大众基本需求、并达到最佳性价比的产品,因此,需要对产品做精确定义。
在苏峻看来,传统企业开发产品,采取的是试探法,先投放几十款,哪款卖得好,后续就多生产,多投入资源。整个管理体系、经营体系甚至是数据,都很规范、很健康,也分散了风险,但是它缺少一点,就是产品端精准定义。
以空气净化器为例,市场上的产品很多,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公版”产品。它是一个风机加一个阿基米德曲线风道,前后进气顶出气,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从技术角度看是如此,但是从产品体验来看,它是一件“家具”,要融于家庭,外观一定要美。而且,国内家电企业至今延用的还是日本家电企业建立的操作逻辑。比如,日本人买到产品后会仔细看说明书,说明书还都很厚,这是日本人的习惯。但这种操作逻辑跟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区隔很大。“早就应该改了,而且很容易改。不改就是因为没有追求。”
小米式的“精确定义”“瞄准一点猛打”是有风险的,但苏峻认为,小米体系的产品经理对用户体验、行业状况、好产品的定义有足够的自信,可以避开这种风险。“有时候我们有绝对自信,认定这个产品就是消费者想要的产品。”
事实上,小米生态链团队中的产品经理和总监,对产品的定义、以及最终能否上市有很大的决定权。产品面世前,会经历两三轮试用和内部吐槽。“内部吐槽群非常厉害,有时候会把一个产品骂得体无完肤。” 小米生态链很多在内测中达不到八成满意度的产品,在上市前被干掉了。在苏峻看来,这样实际上是在用做软件的思路做硬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一经面世就引爆,这是小米模式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产品的性价比必须足够极致。如雷军所说,想当行业鲇鱼去搅活市场,就不能用一些不疼不痒的手段。
在智米横空出世之前,空气净化器市场的中档产品售价在2500~4000元之间。贝昂董事长冉宏宇并不理解小米二代净化器699元的定价,“我在想它是不是一定有必要降到699元,哪怕是999元,在行业内都是很低的价格了,同样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市场份额。对真正关心净化器效果的消费者来讲,多花300元不是一个多大的问题。”他认为这种定价的影响,会把净化器行业打乱。
智米出品的小米空气净化器引发的口诛笔伐之潮,出乎苏峻的意料,虽然他觉得挨骂是必然的,也做好了准备。从“设计抄袭说”“效果不佳说”,再到“破坏产业生态说”,空气净化器成了小米生态中最具争议的产品。
在苏峻看来,这样的剧情有点像日本家电业崛起的经历,当年索尼、松下的产品,价格是欧美产品的几分之一,质量还更高一些,一下子把市场冲开了,最终横扫全球。当前空气净化器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50%。如果没有智米,这个“行业暴利”可能还能维持5到10年。“空气净化器2015年销售额才50多亿元,中国市场有1000亿元的盘子,为什么不把这个增量提前释放出来?”
在传统行业,低价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对应较低的品质和成本,二是出现在阶段性促销活动之中。因此,在传统企业看来,小米系产品的利润公式是一团迷雾。但苏峻始终否认智米在搞恶性竞争,“小米不是靠低价竞争,它是一个体系性优势。”
“没过100万台,不及格。单品(年销售量)至少也得保证100万台到1000万台之间。”这是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衡量一家成员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生态链公司在每个领域都应该做到世界第一,第二也行,不强求,但国内第一总没问题。”
创业两年,紫米制造的小米移动电源,2015年销量2000万台,在同品类产品中居世界第一。另外一家做手环的华米,2015年手环销量1300万只,也在逼近世界第一的位置。刘德觉得成为世界第一并不难,“当你基于一个红利市场,你应该有得世界第一的基数。”
单品、海量、爆款,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共同遵循的产品逻辑:它们专注于单个产品线、瞄准80%大众消费品市场切入,以接近成本的低价销售高配置产品,力求在两三年内冲到细分行业第一的位置。小米看清了一点,互联网模式的机会来自于人口红利。因而在这套逻辑中,规模化是一切的核心,无论对盈利还是保持良性运营,都是如此。
小米要求每家生态企业都认同“不赚快钱,不搞暴利,注重品质”的价值观。当初苏峻定下899元价格,依据了一套“假定成功公式”,即以设想能达到的几百万台销量的成本,加上运营成本。
“小米东西卖得便宜,并不表示它不赚钱。”智东西总编辑张国仁认为,小米的低价模式有两个原则:第一,不亏本;第二,通过别的方式赚钱。
紫米科技CEO张峰以小米移动电源为例,5000万台的平均成本比50万台、500万台要低很多。假设一台电源(利润)1元钱,可能就有3000万~5000万元利润。做配件,如果利润率10%,卖500万台,也有2000万~3000万元利润。
规模化带来的成本递减效应是一层原因,能否以良性的方式与供应链“打配合”也十分重要。张峰进入小米生态链前,是小米手机代工工厂英华达的总经理,在供应链圈子里摸爬滚打十几年。小米移动电源刚推出时,如果不是一干供应商支持,69元的定价计划根本无法成型。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硬件厂商通过压榨供应链降价,已经是行业的潜规则。但张峰认为,“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的每一分开销,跟自己的是一样的,他们的效率就是我们的效率。”
在淡季时,紫米会让厂家继续生产,并自建一部分库存来承担风险。“我们给他们的计划不是两三个月的,而是6个月的,要让他们的人员也保持稳定。机器和人都在运转,效率就提升了,效率提升了,加工成本就降低了。”
与此同时,性价比模式的实现也要仰仗小米产品的设计思路。小米系企业砍掉了产品中所有非必要的功能及其所带来的开销。这与小米的定位有关,它要做的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而是能满足80%大众的基本需求、并达到最佳性价比的产品。与这套设计思路相应的,小米生态企业运用的并非高精尖的“黑科技”,而是已经成熟的工业级解决方案和配件,这就避免了成为实验室产品而带来过高成本。
性价比是最具侵略性的武器。小米的“爆款”战法,将很多传统企业固有的生产运作方式推倒。尽管会被视为眼中钉,但苏峻坚持认为,小米生态链想做的,只是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的产品,让自己的品质和价格标准,成为各个细分领域对应的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的尺子。
(孙然 中国经营报记者)
2月25日,本周四中经微分享邀请到资深互联网教育研究者,中国第一部全面深度剖析互联网教育行业的著作——《无边界:互联网+教育》的作者磊老师为大家分享互联网教育的势、局、式、道,如果您正在从事教育行业或意欲投资这个行业;或者您正希望通过互联网教育来丰富提升自己的职业人生,抑或您的孩子正受益或者困惑于学习;或许可以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