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天气IPO“告吹” 为何苦等三年难上市?
10月11日,“墨迹天气”的运营方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成为当日四家上会企业中唯一未通过的企业,而中国证监会也针对墨迹天气的经营资质等19项情况提出问询。
早在2016年底,墨迹天气就首次向证监会报送了创业板招股书的申报稿,开启了其IPO上市的计划。
尽管上市被否,但其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在上市失利结果公布后的第三天,墨迹天气CEO金犁向员工发出内部信,其表示“失败并不可怕,要败而不怠,越战越勇,除了创业板,港股和美股都是潜在的资本登陆机会。”
金犁仍然对墨迹天气上市抱有期待,但这封“鼓舞人心”的内部信,难以掩盖墨迹天气发展乏力的事实。在业内人士看来,墨迹天气IPO失利,说明了当前工具类互联网产品面临诸多困境。
“这些产品一方面要保持高速发展获得盈利,另外一方面又要多元发展以打破增长的天花板,着实不易。”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表示。
对于此次IPO申请被拒的原因,证监会方面已有提及。
证监会指出,墨迹天气运营的网站“墨迹天气APP”,存在未经其许可违规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被责令限期整改的情形。同时,发行人存在在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之前,发布药品广告的情形。
据了解,墨迹天气APP作为一款工具类应用,其加入了大量的广告信息和资讯,如社交、购物、电影甚至是药品广告。但这些信息基本上均与天气服务无关,并且还出现了部分低俗的违法广告内容,因此遭到证监会的问询。
事实上,这类广告信息也是工具类APP的主要的变现途径和营收来源。据招股书统计,墨迹天气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每年营收超过95%均来自于广告。
对于业务营收单一和产品体验效果不佳等问题,《商学院》记者联系上墨迹天气公关人员,了解其如何改善调整,但对方对此不作回应。
艾媒咨询CEO张毅则对此提到,“工具类软件一般都是靠广告实现商业化,虽然墨迹天气这种天气查询类工具用户基数大,但转化效果欠佳,商业化变现难度很大。”
随着广告增多和软件臃肿,墨迹天气的活跃用户量正不断下滑。根据QuestMobile数据统计, 2018年6月,墨迹天气MAU(月活用户数)为1.64亿;到了2018年12月,这一数据降至降至1.56亿。截至今年6月份,墨迹天气的MAU已经跌到1.46亿。
另外,也有数据统计提到,墨迹天气APP近年来的单个用户日均停留时长在两分钟左右。对于严重依赖广告营收的墨迹天气而言,这就意味着其APP广告难以取得有效的变现效果。
丁道师对此认为,工具类产品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即营收单一、安装量大但使用率低和品牌力薄弱。“像墨迹天气这类产品很难形成有效的忠实用户群体,容易被同类产品取代,除非在产品模式和盈利模式上进行大幅度创新,否则很难突破发展瓶颈。”
除了营收问题引发关注,墨迹天气还曾发生过数起争议事件。
4月份期间,墨迹天气曾因咨询页推荐广告出现配图不雅等内容引起关注和诟病。而到了7月16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关于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的App运营者尽快整改的通知》,其中就包括墨迹天气。
9月15日,由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等多部门共同主办的“2019年网络安全专题发布会”上,有多款涉嫌超范围采集公民个人隐私的APP遭到“点名”。而这一次,墨迹天气因为涉嫌超范围采集公民个人隐私,出现在这份名单之中。
频繁被点名提醒,也说明墨迹天气确实存在着内容问题。在此之后,墨迹天气进行了一番内部整改,并初步通过国家APP安全认证初步审核。
不过现在看来,墨迹天气在C端用户领域的口碑和流量已经大不如前,其不得不考虑往B端发力。
金犁提到,“墨迹天气的To B业务正在快速发展,其去年签单达到547万,今年预计将会达到1000万。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气象商业的发展,墨迹天气的业务还将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然而,对于这一点,张毅却并不看好。“墨迹天气的toB业务很难做,我认为这个业务几乎都可以不存在。毕竟像大型的B端企业会向国家气象局直接购买服务,而不会向一家像墨迹天气那样的小企业简单投入。而对于小的B端企业来说,他们只需要参考免费的公开信息即可。”
这是墨迹天气往To B业务发力的尴尬,其想做大却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丁道师认为,墨迹天气要想打破这种困局,或许应该往四种模式去摸索突破。“除了广告这一营收之外,工具类产品在电子商务、游戏还有内容付费上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如何从广告向更高阶段的盈利模式拓展,也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
显然,像墨迹天气这种工具类产品天然存在增长难题。如果不能提高盈利模式和产品竞争力,墨迹天气未来的上市之路同样难有下文。
《商学院》也将持续关注。
(来源:《商学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