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战终局:“王石难题”仍未解决
万科股权事件已持续逾1年半,跌宕起伏,如今再掀波澜。据报道,华润股份将出让在万科所持股份,股权接盘方为深圳地铁集团。
有关深圳地铁集团入股万科,可谓一波三折。2015年12月18日下午,万科紧急停牌;3个月后,万科宣布找到“白武士”——深圳地铁集团。
但这一合作模式遭到华润以及“宝能系”反对,万科股权事件随后历经“宝能系提议罢免万科董事会成员”、“华润关注万科内部人控制问题”、“恒大突击举牌万科”、“监管部门对险资举牌采取措施”等剧情。
去年12月18日,万科A通过深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终止与深圳地铁集团重大资产重组。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之前坚决反对万科与深圳地铁集团合作的华润,居然全盘交出所持股份,这令人大跌眼镜。
我们目前无从知晓,华润方面何以做出如此决定。但要看到,尽管万科第一大股东从华润变成了深圳地铁集团,“王石难题”仍未解决。
“王石难题”的根源在于,以王石为代表的管理层,在万科中所持股份太少。王石的股份没在十大股东里面,因此,一旦与大股东及外来强势资本博弈,必然处于下风。
为了解决管理层的激励问题,万科近年来推行了“事业人合伙制”,事业合伙人加杠杆持有万科股票,客观上变成了一个个股东,但这也遭致宝能“体外循环,违规另立‘中央’”的抨击。由此可见,MBO(管理层)持股依然存在合法性“原罪”。
管理层与大股东关于企业话语权之争,不仅是王石一个人遇到的难题,更是所有同类企业家面临的共同命题。比王石小3岁的董明珠也在去年年末遭遇类似风波。
作为一代企业家,王石、董明珠都为万科、格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无论是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万科,还是本身就是纯粹国资的格力集团,这种贡献价值是很难去量化的。相比于纯粹的民营企业,这是王石、董明珠想要推行MBO持股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企业不姓王(董),他们不过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经营者,凭什么可以随意增持股份,来与所谓的贡献相对称?
2004年郎咸平与顾雏军关于国企改革MBO持股之争影响深远,虽然后来有关“MBO”概念被淡化,在后续的国企改革案例中,监管部门事实上对管理层持股有了某种程度的允许,但国企产业制度依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在虚化的全民所有制与具象的管理层持股之间,存在难以界定的矛盾与冲突。管理层究竟该持有多少股份?所持股资金来自何处?都是问题。
之前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股权的议案勉强获得通过,但募集96.9亿配套资金等15项议案,却在中小股东的联手阻击下未能成行。有分析就指出,董明珠实现对公司实际控制力的议案就这么黄了。
这也说明,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国资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都可能对管理层增持股份用脚投票。MBO持股在国企控股上市公司中的路依然难走。
因此,万科股权之争虽已到了终局,“王石难题”反映出的问题仍待破解——国企改革,必须逐步解决管理层股权激励这种“历史遗留问题”,这也关系到未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这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管理层继续在妥协与变通中寻求答案。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