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联手发大招,网约车新规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10月9日下午,北上广深同步发布了出租车行业改革以及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就草拟政策来看,北京、上海对车牌和户籍的要求备受争议,而广州更是具体到司机学历、车身长度,可谓是史上“最严准入”。
根据实施细则第十三条内容来看,私家车申请成为网约车运营是可以的,只要申请人经过考试,获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并与网约车平台签约。
需要注意的是,细则明确指出,私家车在申请成网约车运营前,需同意将车辆性质登记变更为“预约出租客运”车辆,且必须实行市场调节价、必要时可实行政府指导价。
这意味着,价格大战将被禁止。
此外,细则对汽车排量、装置、合乘行为、甚至是揽客区域都进行了严格规范,上海发布细则明确指出,“机场和火车站发出的订单不被允许”,对顺风车等拼车业务还作出了严格规定,设置提出独立开发App等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四地都对网约车合乘进行规定,其中上海、北京明确规定合乘一天不得超过2次,广州则进行了区别对待:分摊出行成本的合乘一天不超过两次,但免费互助合乘的出行次数则不受限制。
诸多“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政策,本是因地制宜的好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就曾指出:“无论出租车,还是网约车,说到底终归都是一项属于城市的事务,应该在地方和城市的事权范围内。”
然而,太过苛责的条例颇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对于驾驶员均需“北京户籍”的条例,北京交通委给出的回应是,治理“城市病”的需要。
北京市交通委官方解读称,设置户籍门槛有四个原因,一是要符合北京发展定位。二是治理“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而北京“城市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三是治理交通拥堵的要求。四是根据政策要求,北京要适度发展网约车。
北京市交通委的检测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到8月,每月进京车辆一直在115万辆(次)左右,同比多出了15万辆(次)。
粗略统计发现,这些外地网约车司机每月的毛收入大约在10000到12000元之间,扣掉燃油保养吃住等成本后,月均纯收入大约6000元。虽然实际收入没有外地网约车司机想象得高,但仍然吸引了不少北京周边城市的私家车主,而这些车辆的涌入,在专家看来是对北京交通的巨大冲击。
然而,如此严格限制外地车从业,是否真能解决大城市病的根本问题?减少外地车牌,是否能够满足高峰期对于交通的“真实需求”?
至少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在招用职工时,用人单位不能因地域、性别、民族、信仰等因素产生歧视。所以户籍排他,或许可以看做是一种歧视。
数量限制引发质疑
目前,争议最为强烈的限制性规定包括“禁止外地牌照车辆和外地户籍驾驶员(上海、北京)”、“网约车数量拟控制在3000辆左右(兰州)”、“网约车车型必须高于出租车、必须喷涂统一标识(济南)”等,这些政策被指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思维,与“共享经济”相脱节,不符合简政放权的国家方针目前,正在征询公众意见的部分地方细则引发较大争议。
网约车新政是否将在地方层面“被架空”,已取得重大突破的专车治理改革会不会走“回头路”,成为舆论对于地方版“网约车新政”的最大担忧与焦虑。
细则若实施,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这次风波之中,如果细则真的通过,最直接受影响的莫过于“滴滴”。
在细则草案发布后,滴滴马上发文哭诉:“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将面对失业打击,成为社会闲散人员,重新寻找工作,或将造成群体性危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悉,包括滴滴在内的网约车平台上有3亿多乘客和上千万的司机,如果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轴距、排量、车辆准入年限、驾驶员户籍有要求的话,符合条件的车辆和司机数量会大大下降。滴滴在回应中则称,以上海为例,据滴滴平台统计,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1/5,若细则颁布,符号要求的车辆供给将骤减80%。
而对于乘客,更为关心的还是对自身带来的影响。
粗略估算,细则若实施,短期内,会导致网约车数量大幅下降,市民打车时等待时长将从目前平均5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以上,同时因为供不应求,可能会再现司机挑乘客的情况。
同时,网约车价格会上涨吗?
此前网约车的低价,一方面源于其补贴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规避了诸多合规成本。随着细则的出台,网约车的成本也将相应增加,短期看网约车涨价动力十足。
但从长远看,网约车价格或将经历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略高于出租车的水平。
对于新政而言,不同平台的喜忧不一,而随细则出台,网约车的红利期基本告一段落,或将倒逼平台走出低水平的补贴竞争,但商业的前途永远在未知,整个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可见,网约车市场仍是方兴未艾。好在,细则还处于意见征集阶段。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