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电”扩容京津冀 百亿级售电市场开启
「本文共1177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第二批输配电价正在制定之时,首个区域电网的电力直接交易已先行一步。
8月底,北京、天津、山西、广东等12个省级电网以及华北区域电网的成本监审工作将结束,各地的输配电价也将在2016年年底前对外公布。
随着《京津唐电网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暂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印发公布,京津唐成为本轮电改以来首个启动的区域性电力市场。
一位电网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在本轮电力改革中,电力交易机构的组建过程充满了利益博弈。今年上半年,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各省主导成立的电力交易机构纷纷成立。
此前山西、重庆等单独试点建立电力交易机构尚且有阻滞,京津唐电网统筹涉及到三个地区,其电力交易机构的组建是否会顺风顺水?
“京津唐电力交易机构的协调、归并难度不小,政府的积极配合也将起到很大作用。”国家发改委电力体制改革专家咨询组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也有利于三地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建立的难度不会太大。
曾鸣预计,京津唐电力交易机构的股权模式可能仍是由国家电网相对控股,但现在还没有定下来,相关部门对方案仍在研究制定中。
曾鸣认为,随着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形成,未来也将形成现货市场,这意味着京津唐电网的电力统一调度校核将加强,原来的独立控制区也将会被削弱。另外,尽管成立区域统一电力市场,京津唐三地还是要承担着“华北网包保京津唐、京津唐保北京”这种共同但有区别的供电责任。
对于区域性电力市场建设的探索并非没有先例。
2003年6月,东北成为首个进行电改的区域市场。曾任电监会供电监管部处长的戴俊良后来回忆称,由于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火电企业上网电价太高,但销售电价传导不出去出现亏空,东北电网公司在16天亏损了32亿元。
戴俊良认为,东北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能联动,三省对于电价的调整幅度不能统一。另一方面,当电力供应紧张时,电力单边交易也会带来很大的市场风险。而东北实验也表明,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应该推动电力的直接交易和双边交易,让供需直接见面。
8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华北监管局公布了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等6家参加京津唐电网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内蒙古“点对网”发电企业名单。8月18日,又公布了国电电力大同发电等4家山西企业的名单。这10家火电发电企业的装机都超过100万千瓦。
这同时意味着,这些燃煤成本优势明显的企业也将参与到京津唐地区的电力直接交易中,竞争市场份额。
国家能源局提到,要力争京津唐电力交易在2016年末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达到全社会用电量20%。
由于京津唐电网的直接交易总规模和月均规模都将远大于山东,也引发了各方关注其中的市场机会。
根据国泰君安的研究,参照广东省最新月度的电力交易结果,平均价差为-0.059元/千瓦时来估算,预计京津唐电力直接交易中电厂将向下游让利35.4亿元会被售电公司及直接参与交易的电力用户共同享有。
(王力凝 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