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发布一季度财报 连年亏损背后的隐情
京东集团日前发布了截止今年3月31日的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于上市后首次披露京东商城的盈亏情况。
交易总额同比增长55%
2016年第一季度交易总额(GMV)达到1293亿元人民币(约201亿美元),去年同期京东核心交易总额为8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2016年第一季度线上自营与第三方平台交易总额分别为762亿元人民币与531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第一季度核心交易额分别增长了50%和63%。
2016年第一季度电子与家电产品的交易总额为675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第一季度核心交易额增长54%,同时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的交易总额为618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第一季度核心交易总额增长56%。与2015年第一季度的47%相比,2016年第一季度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交易总额占总交易额比例上升至48%。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7.8%,阿里巴巴一季度交易额同比增长24%,京东55%的GMV同比增长继续保持两倍于行业的增速。
净收入同比增长47.3%
2016年第一季度净收入为540亿元人民币(约84亿美元),同比增长47.3%。第一季度服务和其他项目(主要来自于电商平台业务)的净收入为40亿元人民币(约6亿美元),同比增长91%。
本季度交易总额与净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及完成订单量的增长。排除拍拍网的独立用户,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为1.691亿,较去年同期的9780万活跃用户,同比增长73%。
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订单量为3.421亿,与2015年第一季度的2.215亿订单量相比,同比增长54%。2016年第一季度通过移动端渠道完成订单量约占总完成订单量的72.4%,同比增长超过160%。
持续陷亏损
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一般在财报中都会并列两种准则的计算方法,使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的财报会比较好看。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主要为美国公司或华尔街上市公司所采用。
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即(不包括利息和投资收益、净利息开支、其他收入净值 、所得税支出和股权投资收益净值)扣除某些非现金支出,包括股权报酬支出、无形资产摊销、折旧、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减值。
2016年第一季度经营亏损为8.649 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经营亏损为8.226亿元人民币。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扩大
2016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09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7.102亿元人民币的净亏损额有所扩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16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2.054亿元人民币,去年第一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2.056亿元人民币。
发行10亿美元债券
近日,京东宣布,将发行总额10亿美元的债券,其中5亿美元利率为3.125%,2021年到期;另外5亿美元的利率为3.875%,2026年到期。发行完毕后,京东债券将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受到该消息的影响,在接下来两个交易日,京东的股价分别下跌3.07%、8.6%,两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300亿元人民币。
作为一家大型电商企业,京东亏损多年,并且近期动作频频,包括提高物流费用,提高入驻商家的平台使用费,延长供应商账期等,这一系列动作引外界关注。
不久前,美国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授予京东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为“BBB-”,评级展望为“稳定”。
据了解,标准普尔长期债券信用等级共设10个等级,而京东所处的“BBB-”正好是第四个级别,由于带有“-”号,所以处于“投资级债券”的最末一档。对比之前中概股BAT在美国发债,标准普尔给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信用评级,分别为A+、A-、N/A。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评级可能与京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关。而京东从上市以来仅仅过去两年时间,如此大规模发行债一定是业务对资金需求大。
财报显示,2015年全年净收入为1813亿元(约280亿美元),同比增长58%;交易总额(GMV)达到4627亿元(约714亿美元),同比增长78%。除了增长数字外,京东的亏损同样引发关
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京东2015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4亿元人民币(约1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为50亿元。
京东集团公关部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企业发行债券是非常常见的融资手段,BAT全部都有发行债券,阿里还发了80亿美元的债券,京东发行的债券算比较少的。”
按照其说法,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在市场上获得一定认可之后,会建立一定的信用,然后可以以一定的利率水平来发行债券,进行资金的补充,这是很正常的行为,不存在没钱了才发债券这种说法。而且,用这种方式融资成本并不高,能融到为何不融呢?
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10亿美元的债券能够发行出去,还是说明京东有一定能力。
竞争对手“联合练兵”
众所周知,京东商城的传统强项在于3C品类,销售额占比约60%,是京东的主要营收来源。不过,从今年开始,其竞争对手阿里、苏宁却联手入侵这个领域。今年4月7日,阿里和苏宁宣布“联合练兵”,打通物流、服务等渠道。苏宁的线下优势弥补了阿里的物流不足,而阿里的流量又支援了苏宁的线上扩充,双方意图明显,就是要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狙击京东的看家品类3C数码家电。
根据阿里和苏宁对外公布的“联合练兵”细节,从4月9日起,除了在促销方面的优惠,凡是在天猫购买手机、数码、家电的消费者可享受苏宁的最近门店、仓储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包括极速物流配送、家电上门以旧换新、免费上门安装、3C数码产品维修等售后服务等。
反观京东,很早就开始将品类扩充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希望通过不断扩充其商业边界可以实现收益的增长。易观分析师王小星认为,京东商城一直主打3C品类,其销售额占比约60%,
但3C品类价格较为透明,毛利低,京东商城的亏损与过分依赖3C品类有一定关系。毫无疑问,京东的发展大方向是对的,但关键在于,其他品类的“战况”如何?
京东给出这样的数据:除了3C产品保持高度增长之外,日用消费品、服装服饰等品类的销售增长同样显著。2015年全年电子与家电产品的核心交易总额为2289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长65%;2015年全年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的核心交易总额为2176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109%。与占2014年全年42.8%相比,2015年全年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核心交易总额占核心交易总额比例上升至48.7%。
烧钱换增速?
在今年的京东年会上,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明确了京东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将主要聚焦在电商、金融和技术三大领域,电商包含京东商城、京东到家,金融包含京东金融和正在申请的京东财险,技术则以云计算技术和京东智能为主。不过,从目前来看,京东金融、京东到家两个项目仍在消耗资金。
京东金融可谓复制了京东集团“砸钱布局”的套路。为了尽快上马业务线和增加营业金额,京东金融以低费甚至免费拓展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风险阀值。
然而,今年以来,整个市场大环境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互联网金融有降温的势头,很多P2P公司跑路,众筹也没有像往日那么热。有业内人士指出,甚至有些互联网金融的广告都不让打。
京东表示,“京东金融不是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我们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选择以数据科技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自身的积累以及对外广泛的战略部署,我们具备了获取各种不同维度的数据源的能力,也具备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应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线上线下的整合布局上,京东投资了多家公司,包括永辉超市、天天果园、饿了么等。2015年8月7日,京东宣布与永辉超市达成战略合作,并以9元每股的价格出资43.1亿元人民币,获得后者10%的股份。不过,双方除了在去年“双十二”前夕,共同举办主题为“生鲜到家”的活动之外,几乎没再传出更多的合作落地。
京东预计2016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介于642亿元人民币至662亿元人民币之间,同比增长约为40%至44%之间,环比增长19%至22.7%,中值与投资人预期一致。
在业内看来,对于京东而言,要实现盈利不是难事,但问题在于,要止损增收就要失去发展速度,而发展速度越快就亏得越多,并且还增加了风险,这才是京东目前所面临的进退两难局面。而如今10亿美元企业债券“输血”,又能给京东带来多大的起色?仍有待观察。
(文章来源:综合自中国经营报、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