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日订单突破千万 出行市场“独角兽”是怎么炼成的?
从籍籍无名到日订单超过1000万,滴滴出行只花费了三年半的时间,相比之下,淘宝订单从零到千万用了八年。而且较之电商的情况,移动出行渗入二三线市场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分析人士预计,三年后滴滴的日订单或许是现在的十倍,达到一亿。
日前,滴滴出行公布了一个被称之为“里程碑”意义的数据:全平台(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整体完成日订单首次突破1000万。
之所以说里程碑,是因为从订单量这个维度来讲,滴滴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互联网交易平台,仅次于淘宝。后者在2011年达到了日千万订单。
日订单突破1000万
“去年我们是七个伸出去的手,今年要捏成一个拳头,变成一个强大的平台,平台收官是在出行平台上,我们希望结束最后的争夺,锁定行业的格局。”滴滴出行CEO程维表示。
此时,滴滴已经成为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互联网交易平台。
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3月19日滴滴出行全平台整体完成日订单首次突破1000万,相当于平均每秒完成115个订单。这组数据对于滴滴而言,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
1000万日订单是个什么概念?从数字上说,这相当于目前整个北美移动出行市场日订单的8倍,相当于2016年春运期间中国铁路路网系统一天最高(2月13日,春节返程最高峰)的旅客发送量,也大约接近全世界最繁忙的东京地铁一天的客运量。
从线上叫车起家,当时滴滴的出现极大改善了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出行难问题。如今,其已经拥有七条产品线,囊括出租车、快车、巴士以及代驾等业务,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可谓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出行需求。
虽说打车软件曾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蓝海,吸引各路创业团队进入,但随着“玩家”增多,厮杀升级,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最终以滴滴快的合并而结束。
在这场大战中,滴滴在恰当的时间推出新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以专车为例,滴滴杀入专车并非最早,但却凭借其出租叫车服务已有的用户,以及移动支付方面的便利迅速占领市场主动权,而后为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出行质量,推出快车,以及此后的顺风车、代驾。业内专家认为,“从本质上看,滴滴是以移动出行生态与行业单一的出行方式竞争,输赢在起跑线已定。”
在过去的2015年,滴滴出行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滴滴注册用户数突破2.5亿,2015年全年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约8亿)的近两倍。
其次,多份行业数据均显示,滴滴在出行市场领先优势明显。根据CNNIC的最新报告,滴滴专车占据了国内专车行业87.2%的市场份额;易观数据则表明,2015年全年滴滴专车在用户覆盖率及订单占比方面均超过八成。
此外,从滴滴流出的数据,在北京,滴滴快车的日完成订单已超过100万,约为美国纽约同类日订单的8倍。要知道,Uber创建于旧金山,其在美最大根据地就是纽约。在中国西南最大的省会城市,滴滴快车同样做到了日订单100万。
显然,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在中国一线城市(此处指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广义一线城市,大约15个左右),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结束。滴滴一骑绝尘,优势明显,难言对手。
丰富的产品矩阵
继快车、顺风车之后,滴滴快的旗下巴士业务“滴滴巴士”也于2015年7月正式上线。目前,总体服务的用户超过百万。
滴滴巴士首批上线城市为北京、深圳两地,而后在今年2月,包车业务新覆盖上海、三亚、昆明、大理四个旅游城市。即日起,上述六地有团体出行需求的乘客,均可在登录滴滴出行APP后,在“巴士”频道中查看并使用滴滴巴士包车服务。
据了解,与北京、深圳类似,上海、三亚、昆明、大理四地巴士包车业务也分为单程和包天两个选项。其中在单程选项中,还可以选择是否需要返程,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出行需求进行选择。而在车型方面,包车服务共有四类车型供用户选择,分别是7~15座,21~29座,37~39座,45~55座,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按需定制的品质化公共用车需求。
滴滴巴士表示,之所以第二批选择上海、三亚、昆明、大理四个城市,是因为这四个城市都是国内消费者春节出行首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用户节日旅游消费模式的不断改善,自由行被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而自由行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在当地的出行问题。
而同为去年7月上线的还有滴滴代驾业务。滴滴试图借“代驾+”战略扩张至商务、旅游、陪练和代办等市场。
滴滴代驾事业部总经理付强表示,在滴滴代驾业务推出的100天中,用户日益增加的多元化需求引起了滴滴的注意,为此推出“代驾+”战略以满足用户在商务、旅游、陪练、代办等场景的代驾需求。
有分析指出,滴滴快的进入代驾领域是其平台化战略的又一举措,代驾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韩国为例, 5000万人口的韩国目前注册的代驾司机超过30万人,每年所创造的产值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相比而言,中国汽车拥有量已超1.3亿,但代驾司机仅在10万左右,市场还远未饱和。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未来5年国内代驾市场产值高达500亿元。
基于大数据的“连环拼”
随着滴滴日订单首次突破千万,背后自然积累了数以亿计的数据,其中包括交通路况、个人出行数据等等,如何激发大数据的能量,应用于产品升级则成为关键。
“快车拼车”是滴滴从去年12月开始做的事情,这是滴滴出行通过大数据算法,将线路相近、同方向的乘客进行即时匹配,帮助乘客拼车共乘、分担费用的出行产品。
其中,主要有两块的技术提升。滴滴快车运营负责人孙枢表示,“一块就是技术路径的重合度。通过过去三个多月的数据积累,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路况的信息,包括实时路况的信息、路面拥堵的信息,以及车辆和乘客目的地的信息。通过对这些大量信息的处理,我们能够很好地提升路径的重合度。”
另外一块就是平均的拼成率。按照孙枢的说法,大家使用拼车一般都是看能不能碰上一个拼车的拼友。目前,滴滴快车拼车的全国平均拼成率已经超过65%。在一些更愿意使用拼车的城市如南京、杭州、成都等,在高峰期拼车成功率高达80%左右。
对于乘客而言,拼车最大的好处无疑就是实惠。据笔者了解到,拼车的价格至少是非拼车的大概五折左右,在某些地区拼车地区甚至更低,达到四折。而对于车主而言,可以大量地减少空驶率,平均一个小时如果在拼车情况下提升20%订单,他的收入也会提升30%。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15个城市已有超过8320万人次使用了“快车拼车”。目前,“快车拼车”日均订单已超157万。超过50%的乘客都愿意接受拼车,其中青岛、南京、杭州乘客对拼车的接受程度最高,拼车路径重合度已达到75%,较三个月之前提升了5%。
渠道下沉
在一线城市确立绝对优势地位后,滴滴开始将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二三线市场。据悉,今年春节前夕,滴滴快车从之前的200多个城市扩张到了400个,覆盖了全国主要三线城市和部分四线城市。
滴滴平台的数据表明,春节期间三四线城市订单增长迅速。江苏宿迁、四川自贡、山西大同等几个城市,春节黄金周期间订单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其他几十个新覆盖的城市,也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出行应用在二三线市场的覆盖率和渗透率和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滴滴的交易频率远超电商,随着供应量提升、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覆盖更多城市、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从市场潜力和前景而言,滴滴的交易规模仍将快速扩大。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再过三年,滴滴的日订单可能很快增长十倍突破一亿。
再传融资 超额认购
根据彭博社报道,滴滴出行在新一轮融资中已募集到至少10亿美元资金,且已被超额认购。此轮融资结束之后,滴滴出行的估值将超过200亿美元。滴滴出行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融资一事暂时不予置评。”
众所周知,滴滴历史上有过多次融资经历。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宣布合并,合并前滴滴已融得7亿美元,快的则融资6亿美元,合并后一共13亿美元;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滴滴再次融资30亿美元。
易观智库分析师张旭分析称,“滴滴最新一轮融资并非是因为现金紧张,而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新业务的拓展。出租车和拼车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缺乏想象力,而滴滴拥有专车、代驾等业务,在覆盖全国400个城市后,滴滴需要资金去支持这些业务的发展。”同时,他认为,滴滴并不指望这些新拓展的二三线城市能带来盈利,更多是为了公益性和社会影响力。
行业翘楚
今年 1 月,广汽集团境外子公司中隆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将以 1 亿美元参与Uber 中国 B 轮融资,双方的合作将包括电动车购买和二手车交易平台,另外,广汽也可以给 Uber提供包括信贷资金、保险服务等多个金融服务。
同样在1月底,滴滴出行与招商银行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招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招银国际,招商银行将战略入股滴滴出行,成为滴滴出行的战略投资方。目前,用户可直接在滴滴出行 APP 中绑定招商银行的信用卡,用一网通在线支付车费。
据了解,目前滴滴已与Lyft、Ola等打车应用公司在美国、印度等市场组建联盟阻击Uber。事实上,Lyft和滴滴早在去年9月就达成了类似的协议,如今双方将这个联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促成这个联盟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几方背后有着不少共同的投资者。
该联盟的最重要决议就是无论用户在异地使用谁家的打车应用,使用其他打车应用的司机将收到同样的打车消息推送。通过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Lyft、GrabTaxi、Ola和滴滴,四方将打通产品,为中国、美国、东南亚和印度的国际旅客群体提供无缝出行服务,覆盖全球人口的50%。
据悉,四家打车软件公司合作的跨境产品将于2016年上线。很明显,这个打车联盟针对的就是正在全球扩张的Uber。
不过,专车新政迟迟未能落地,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的担忧。根据目前的征求意见方案,新政将在运营车辆资质、服务器设置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将对滴滴和Uber都造成较大影响。
何时盈利?
从滴滴的商业逻辑来看,此前的“烧钱”本质是最快地建设自己的护城河,构建行业壁垒,而后通过大数据来优化司机和乘客的出行成本。虽然在出行行业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要实现盈利,似乎也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目前,滴滴出行在出行市场的对手不仅有Uber,还有B2C模式主打安全牌的神州专车,刚刚被乐视收入旗下的易到用车等,至少在竞争对手仍然肆意通过烧钱赢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滴滴不敢轻易取消用户补贴,这将进一步推迟其盈利预期。
根据滴滴的一份融资文件显示,滴滴预计公司2016年将实现盈利,利润预测是5.4亿美元,2017年和2018年利润将分别达到10.2亿美元以及15.1亿美元。而Uber预计,2015年至2017年期间,Uber在中国需要投入30亿美元,2018年将盈利1亿美元。
在滴滴方面看来,规模一旦扩大,滴滴本身的盈利问题就指日可期。同样以淘宝为例,当年淘宝聚集上亿用户时,订单都非常小,平台也很难盈利。但是,随着规模进一步壮大,成为一个巨型平台后,聚沙成塔的利润非常可观。
(吴小婷 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