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邦同志百岁诞辰:他活在人心书写的历史中
胡耀邦资料图片(摄于1988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胡耀邦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虽然他已经去世26年了,但每到纪念日,人们无不怀念这位小个子的伟人,他是真正深得人民敬爱的说真话、办实事的共产党人。
胡耀邦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生,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没有丝毫的教条气息,没有丝毫的私心和野心,没有丝毫的个人恩怨,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不是,没人能欺骗历史;人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其实也不全对。历史是由我们每个人书写的,包括最卑微的人,他们写在心里,当他们用心去怀念一个人时,就在书写历史。胡耀邦就是一个让人用心去怀念的人,他活在历史中,活在人心中,活在人心写成的历史中。
当时间的河流荡涤了多少假面舞会后,历史就留下了它真实的一面。
许多人在评价胡耀邦时,将解放人和解放思想作为他对共和国作出的最主要贡献,确实如此,然而,在解放人和解放思想的背后,却是一个最忠实的灵魂,最勇敢的斗志,最担当的情怀,最清醒的认知,这就是我们应该向胡耀邦缅怀和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缅怀和学习胡耀邦对人民的无比忠诚。纵观胡耀邦的一生,他把人民放在了首位,人民利益大于天。在胡耀邦看来,人民不是抽象的集合,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他们活生生的利益,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天经地义,把人民的利益同国家利益、党的利益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他曾说:“我们共产党要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决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对立起来,国家的利益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试想,离开了人民,还有什么国家?”“对我们每一个党员来说,究竟是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到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富裕而奋斗上面,还是千方百计地只为个人利益奋斗,为小单位增加收入?这可是个大问题。”“有些同志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人民谋利益。损害人民的利益是同共产党的根本目标相违背的。”高唱人民的口号谁都能做到,但胡耀邦显然不是这样,他付诸于行动,无论是早年投奔革命,还是后来在历史转折阶段做出的一系列事情和表现,都证明他是一个始终忠于人民的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共产党人。
我们应该缅怀和学习胡耀邦在历史关键时期的“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敢于担当和自我牺牲。胡耀邦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也是两条路线斗争最激烈的时期。胡耀邦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最忠实的执行者,而要推进改革开放,就离不开对“文革”造成的海量冤假错案的平反,以及在思想上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两项工作的艰巨的。
胡耀邦作为改革开放早期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具体执行者,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敢闯雷区。当时许多大案要案,都是毛泽东钦定的,在“文革”错误路线尚未彻底否定的情况下,毛泽东钦定的案子都是谁都不敢碰的大案,胡耀邦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不管”,即对于“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所以连邓小平亦对其勇气及魄力感慨万分。其时流传着“受了苦,找中组部;有冤枉,找胡耀邦”的民谣,在胡耀邦的主持下,300多万干部得以从冤假错案中平反,55万“右派分子”被正名。
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冤假错案里,有不少人是当年整过胡耀邦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亦一样。胡耀邦顶着一些中央领导“砍旗、丢刀子、分裂党”的三顶帽子,推动真理标准讨论,冲破“两个凡是”。中国能够用二三年时间从“文革”中走出来,改革开放能够比较快地推行,没有胡耀邦作为闯将在一线亲自指挥和部署,从思想和组织上为改革开放准备资源,是很难想象的。
我们应该缅怀和学习胡耀邦的开放开明,不拒绝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胡耀邦在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几年间,主持了多份在中国改革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份决议实在是执政党历史上一份不容忽视的决议,它集中体现了胡耀邦对于政治改革、民主法制、意识形态、学术自由的看法,其闪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也显得弥足珍贵。
决议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一节里, 有一个鲜明而意义深远的论述:“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 作了最扼要而深刻的概括:“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 决议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指出“要从小学开始……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使人们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对于学术和艺术问题,决议提出,“要遵守宪法规定的原则,实行学术自由,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评和反批评自由。” 处理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支持和鼓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大胆探索和自由争论”。这些表述,足以显示胡耀邦思想的开放开明。
我们应该缅怀和学习胡耀邦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在权力面前不膨胀。人贵有自知之明,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尤其在掌握一定权力后,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所以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必须克服权力的自负和自大,要谦卑,不能以为自己很高明,甚至无所不能。难能可贵的是,胡耀邦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性格局限,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时刻对权力保持警惕,他没有权力欲。1980年在他被提议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时,曾十几次拒绝,后来不得已同意担任,声明自己的条件:“这个主席,只能当到十二大召开,作为一种过渡。如果要继续干下去,要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以确保党的集体领导和团结统一。”在1981年6月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后,在同中央委员谈话中,他又表态:“我有责任向全会说明,有两条没有变: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二是我的水平也没有变。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那个胡耀邦。” 同年11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再次表示:“几位老同志提名我担任党的主席,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不是什么谦虚,确实不够格。”能不为权所惑,只有一心为公,心中无欲才能做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定的历史造就了胡耀邦,人们缅怀他,不仅是他的正直、勇气和高尚,还有他留下的未竟事业和使命。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深水区,何去何从需要有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这正是一个需要政治家,也是政治家大有作为的时期,但前提是,敢担当,有勇气,有智慧,忠于人民。
(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