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陷阱
前段时间接触到一位新的客户,之前没有过任何交集,也不了解这位客户的口味,但是介绍人说这位先生是做生意的,应酬特别多,酒也喝的多,懂酒。
既然懂酒,那我得推荐点稍微复杂的葡萄酒给他。当我向他推荐某些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时,这位先生表现出很不屑的感觉,说只喝澳大利亚葡萄酒,我自然而然就跟他介绍了一下法国葡萄酒和澳大利亚葡萄酒,分别属于旧世界国家和新世界国家,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但是他似乎一点兴趣没有,这个时候我中断了自己的推荐,多跟他聊聊他喝过的葡萄酒是什么样的,这样我才能更好的了解符合他口感的产品。
这位先生的回复似乎让我有点“惊讶”到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朋友跟他说:国外的葡萄酒都便宜,合人民币就几十块钱,国内卖酒的都随便要价钱,没有那么高的价格。
其实这个疑问,不止一位先生有疑虑。前几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人发链接,内容大概就是“法国葡萄酒超市只要2欧3欧,被我们进口商进到中国之后,重新包装上市一瓶卖到四五百元的样子”,那个时候国内的消费者正处于懵懂时期,特别是对一些爱喝酒但是不懂酒的人来说,任何在网络上或者电视上流传的关于葡萄酒的所谓“猫腻”,他们都会用心去看去研究,并且能铭记于心,久久不能忘记。并且即使有人对他们纠正更新,也忘不掉最初的印象。所以直到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葡萄酒的利润特别大,一瓶最起码得赚几倍以上,所以一部分人选择自酿葡萄酒,宁可拿自己的健康做赌注,也不愿意让这些酒商赚钱。再有的就是我只买便宜的酒,越便宜的是不是利润就少?
最近几年,酒类市场的竞争,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加上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行情越来越了解,葡萄酒的价格已经趋于合理的市场行情,百元以内的葡萄酒、200~400元档次的,500~100元档次的,1000元以上档次的,层级分得很清晰。已经不是当初“提酒色变”,动辄就是几千块的年代——2欧的进口酒卖到500元的情形已经很少存在,最起码在大城市中已经不会存在。进口商都是合理的加上自己应得的利润再向外销售。但是那些小城市,葡萄酒还算得上的是高端产品,这种情形还是存在的,毕竟市场还是需要时间去适应。
前几天,酒圈一位知名葡萄酒人在微信公众平台发了一篇文章,一夜之间转发阅读量达到十万以上,确实说出了我们这些葡萄酒人的不易,内容是关于“双十一,某猫主页上有一个关于葡萄酒的促销信息。438元,买一箱送一箱,送4个杯子,2把海马刀,2个酒塞和1个醒酒器。”平均下来,一瓶酒只需要36.5元,还送这么多附属品,即使是曾经所谓的2欧葡萄酒,这个成本也是做不下来的。谁都有贪便宜的心里,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价值,这个就是广告的成功,如果不是这位葡萄酒人在某猫上看到这一条广告,发了关于网上销售葡萄酒的文章,一夜之间轰动葡萄酒圈,而该网站也连夜将该广告撤掉的话,我想在“双十一”期间定会大卖。广告首页的费用,酒瓶子,酒塞,“假酒”的成本,加上附属品的成本,这种葡萄酒确实利润不高, 该网站只管收钱,却没有检验商品的真伪,但是销售出去之后,谁对消费者负责?
除了价格,这位先生还跟我说了一点,也让我不解,他说:“所有的葡萄酒都需要醒酒,不醒不能喝,开瓶那个刺鼻的味道多重,我们都醒酒半个小时才喝。”我就问,您喝的葡萄酒是在外面随便买的还是朋友送的?他回答道,是朋友那儿卖的,澳大利亚的葡萄酒,零售价才90块钱。”
刺鼻的味道,可能是我们所说的还原性气味,也就是所谓的臭鸡蛋和硫味。臭鸡蛋味的就是硫化氢通常在发酵过程中生成,尤其是雷司令(Riesling)、霞多丽(Chardonnay)和希拉(Syrah)这样的葡萄品种更容易产生。硫味就是我们看酒瓶背标标注的二氧化硫SO2,这些二氧化硫通常是由人工添加,但在发酵过程中酵母代谢也会产生一些二氧化硫,适量的二氧化硫是被允许存在在葡萄酒中,因为二氧化硫有抗氧化杀菌消毒等作用,但是过多的二氧化硫甚至是开瓶半个小时才能消散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大部分是为了延缓葡萄酒的氧化过程,即使最佳试饮时间在2年之内的酒,加入大量的二氧化硫,在第三年喝的时候也会觉得这款酒特别的新,可能还需要继续存放才行。但是过多的二氧化硫被人体吸收,也存在相当大的危害,危害不亚于那某猫上的闪够商品。
这种低端的餐酒,进口商基本上都是按集装箱进口到国内,如果没有大的销路,不能快速分销掉这些低端餐酒,会亏损严重。并且这些餐酒也需要快速消耗掉,不同于名庄可以放上个几年,加重它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延缓葡萄酒的氧化速度,即使放上两年,也有新酒那种新鲜水果的香气。
90块钱的价格,我们可以买到真的原装进口的葡萄酒,我们可以有很多国家种类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智利的葡萄酒,也可以选择西班牙的葡萄酒,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也没有问题,但是所谓的朋友的需要醒酒半个小时刺鼻的味道才会消失的葡萄酒,却真的不建议选择。
(曹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