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创业公司的创新密码
书本:《创客法则:顶级创业公司的创新密码》
作者:[美] 陈一佳 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5-07-01
起点的作用是奠定方向
故事还要从我真正采访的第一个创业者说起,可能大家都没看到过那段采访,他是手机交友软件Sonar的创始人布雷特·马汀(Bret Martin),我是通过一个朋友认识的他。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天气有点冷,我去了他的公司。没有太多寒暄,布雷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直接敏捷,但也不失礼貌。五官立体,身材虽不算高大,但体格匀称,一眼就能看得出,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个颜值很高的男神。我到现在都非常感谢他,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没有路透等大牌媒体做支撑,完全打自己的名义去联系采访,我当时既不知道我最后的平台会放在哪里,也不知道我真正想如何进行拍摄。但布雷特在听完我有些紧张的、不太成熟的项目介绍后,还是答应了。于是我有了第一个《创业美国》的采访。
布雷特的故事,应该算创业者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常春藤盟校毕业,在投行工作两年后辞职,驾船周游世界,后来投身创业,充满了青春、冒险和创新的人物精神。而他创办的公司Sonar,概念很新,和我们在本书中要讨论的不少手机交友软件有很强的相似性,但建立得更早,当时,在苹果和安卓的应用程序平台上的下载量已经超过百万。在技术和营利模式上都有许多不错的点子,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故事。布雷特非常配合,把他的家提供给我们拍摄,为了让镜头更加丰富,还和我们一起跑到他喜欢的咖啡馆、办公地、河边码头,从早上一直忙到了晚上。
当时,我大概知道自己要拍摄的故事方向,我知道我想说的不光是公司,还有创业者自己。我找到一个做电影的朋友帮忙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在前期准备中,我专注于采访本身,而把技术的事完全交给朋友。拍摄完了,才发现最后呈现的画面有不少和想要的存在很大差距,而在后期制作中也出现各种问题,成品和我想象中的非常不同,虽然不少朋友看了我第一次试手的成果给予了称赞,但我自己看到的,更多是不成熟。
起点的作用不在于它本身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是在这个世界,给你定下一个位置,你便有了前行方向。第一个样片,就是给了我这样一个起点。我开始更清楚我的位置到底是什么。不管是做内容,还是经营公司,我都要亲身参与打理,告诉我的团队,我们要做到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我只要说出个想法,别人就知道应该做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为自己项目的每个细节负责。
而我和布雷特则在这次采访以后变成朋友,之后他的Sonar在2013年底宣告关闭。私下里,他告诉我是因为和投资人在决策上的意见不一致,造成公司错过了发展的机会。不过在我眼中,他依然是个成功的创业家。现在他在进行一个新创业公司的开发。硅谷流行一句话,“Fail often, fail fast.”(经常失败,快速失败。)在创业圈里,创业者不能简单地用失败和成功来定义,这是一个变化太快的世界,其实人生也不能简单地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从布雷特的故事里,我第一次活生生地看到创业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决定一个公司的未来。但坚持不懈、诚恳和努力这些品质到哪里都是值得尊敬的。我因此可以用很平和的心态进入创业,也更加坚定,我要讲述的故事要更多地关注过程和人,而不是结果。
之后的大半年,我开始从节目质量和平台两个方面整理思路。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两个天使投资人,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一个是我从小就认识的朋友,也是在中国比较成功的创业者。听说我在做这件事,二话没说就要做我的天使,说是知道我的为人和执着,投资条款这些手续还没有搞定,钱就打过来了。另一个是我在美国的一个前辈,从我做新闻开始,就是我人生发展路上的导师,在许多关键时刻给过我很多建议。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后,也立即同意给我投钱。尊重二位的意愿,这里就不公开他们的名字了。同时我也拿出了自己的一些积蓄。从2014年开始,正式成立了三橙传媒(O3 TV Production, LLC)。
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
在我们公司建立的过程中,我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李晓谜,在加入我们公司前,她是《星岛日报》在纽约的资深记者,后来我再碰见晓谜以前的同事,他们都会半开玩笑地说我挖走了他们最好的记者。最早她只是我的闺密,从我刚刚有创业想法就一直帮我,参与每一次前期的拍摄。在我决定真的要建立公司时,她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拿着不高的薪水,成了三橙的第一个员工。到今天,我都依然感激她为公司做出的很多贡献,不光是在内容上,也包括贡献人脉,出谋划策。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在过去一年中,不断有新的小伙伴加入我们,最初的日子遇上了纽约几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寒冬。我们的办公室在百老汇的一个剧院楼里,和很多电影人、演员做邻居,是一件非常文艺的事情。201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鸟人》,有很多镜头就是从公司附近取景。但是这样的剧院楼都非常老旧,就连电梯都已经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是需要自己手动拉两层门的那种。因为楼老,电路也非常老化,我们最早租用的一间办公室是最里面的一个单间,才10平方米左右,只要一接暖气,半层楼就会跳闸。大楼的管理人员和我们交涉很多次,希望我们不要用暖气,我们只能非常小心地时开时关,尽量和寒冬以及老化的电线做斗争。
而我也开始了天不亮就上班,下班后就在自己公司继续打拼的作息,每天发最后一封邮件的时候,都已是半夜。除了要盯着制作,还要和平台沟通,想着如何建立商业模式。说到这里,还要特别感谢胡萨拉,白天,她是在国际咨询公司供职的白富美,到晚上,就变身为我的得力助手,花很多时间帮我准备资料,和中国这边通电话,发邮件,通微信。另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赵戈,身为财富管理公司的市场总管,她也常常来给我出谋划策。
一年里,我们推出了一档房产节目,第一季已登上视频网站和电视台。今年初,我们正式推出了《创业美国》。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我在制作《创业美国》背后的收获和心得。回想整个过程,难不难?难,难的地方太多,创业可能会经历的,我们大概也都经历了,从节目制作出现误差,到资金不足,甚至平台搞不定,处处被拒绝等等,在我们身上都发生过。所以很多次采访中,嘉宾说到一些细节,我都感同身受。也正因为这样,我更自信我们能说好创业的故事。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确实想过,要么就别干了,回归朝九晚五的生活,安稳而舒服。在特别困难的时候,我曾经连着几个晚上睡不着。但两个因素让我没法放弃,一个是投资人,当初信任我,才投给我,我没法就这么不管了。另一个就是我的员工,三橙第二个正式员工在入职的时候对我说:“你不知道机会对于年轻人有多重要。”一路走过来,我知道做媒体的华人想要在纽约有一片天地有多难,看着一群年轻人每天忙前忙后,我真的没法开口说我要放弃。
我常对观众、听众说,机会,常常看上去很丑陋。如果是大家都认定的好项目,当你决定投入时,你一定会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付出更大的代价和精力,而获得的利润相对就会降低,而且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这样的项目不能叫机会。真正的机会,应该是在同等付出的前提下,更容易成功,并可以带来更大回报的机会。真正的机会,往往都是被很多人所不屑的。每次失意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这可能正是一个没被别人看见的机会。何况,从头到尾,我都是为了自己在努力。当然,让我自信起来的,是我认定我们的节目足够好,足够有料,会有观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