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连续4个月流出背后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外汇储备35574亿美元,比7月份的36513万亿美元减少939亿美元,外汇储备已连续第4个月出现下降。
2014年5月以来,美元指数已上涨接近20%,与此同时,欧盟、日本已加入货币宽松的阵营。这一背景下中国央行正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不让人民币贬值,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干预。这不仅不会阻止资本外流,而且会造成国内流动性紧张;但如果冒险让人民币更自由地浮动,就会在短期内造成更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外债违约,甚至国内投资减速。最近4个月连续流出的外汇储备则被视作这个警报已经拉响。
央行新闻发言人对此解释称,从外汇储备8月份单月变动情况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
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向市场提供外汇流动性;二是外汇储备委托贷款项目在8月份进行了一些资金提款;三是8月份国际市场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调。上述金额从外汇储备中作了相应扣减。其中前两项外汇储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境内其他主体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也十分充裕。境内主体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更加丰富,这是“藏汇于民”战略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中国的外储流失存在一种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此消彼长的情况。而这也构成了人民币不会短期持续贬值的基础。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8月份较7月份确实增加了270亿美元。同期,企业和居民的购汇意愿大幅上升、而结汇意愿则快速下降。在货币贸易项下的,购汇意愿为58%,达到2012年初欧债危机缓释之后的最高值,而结汇意愿则创历史新低。
从管理部门近期的频频动作中,对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干预,政策上更多是“堵”而不是“疏”。9月初外汇局上海分局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银行代客售付汇业务监管。其中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将被加强监管,外汇局要求各家银行对可能的分拆交易提高警惕。
类似的情形发生还要追溯到2009年。2009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曾发出通知,严禁个人将大额外汇拆分后进行结售汇以逃避监管。如果银行判定个人业务申请属于分拆结售汇,则银行有权不予办理,当时此举正是为了遏制异常外汇资金利用个人渠道跨境流动。
最新的动作则是中国央行预计从10月15日起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这一规定一旦实施,将显著提升离岸与在岸两地人民币套利成本,打压远期购汇。
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中国愿意加入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同时在金融领域将进行进一步的开放,下一步包括将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并在年底之前将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
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丁剑平看来,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商数量,其持有人民币的动力可能会增强,从而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定价的准确度;同境外央行类机构的人民币持有量代表了其对于人民币近、远期报价关系的判断,使银行间市场的人民币汇率更有代表性。
今年夏天的人民币贬值看似“意外”,实则是一场已经谋局成篇的战略推演。其目的是在美联储加息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主动夺取人民币汇率的主导权。
(李银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