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好”公司如何陷入内乱
华三,华为和3COM的缩写,它曾是一家华为与3COM成立的合资公司。12年风雨后,这家公司年销售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级网络设备厂商。
就是这样一家业绩如此之好的公司,在1月19日,爆发了有近3000名员工参与维权抗议。此时的华三,已是惠普的全资子公司,与华为和3COM再无丝毫关系。
表面看,是员工抵制惠普派来的新董事长,但实质上是公司制度不健全埋下的隐患,爆发只是早晚的事。
惠普系内斗
事发前两日,惠普公司内部宣布,由中国惠普董事长毛渝南兼任华三公司董事长,全面负责公司业务。原华三董事长Matt Greenly将担任副董事长,而现有的华三管理团队,包括总裁兼CEO吴敬传、COO曹向英和CFO卢英杰都将向毛渝南和Matt Greenly汇报工作。
而华三方面,并没有接到任何官方通知。消息很快从惠普传到华三,华三员工愤怒了,任命关系到公司的战略与前景,作为华三人居然并不知情。“正式任命压根儿就没正式下发给我们。”华三内部人士刘叶(化名)告诉记者。
员工的愤怒迅速发酵为有组织的“反抗”。抗议书在小范围内提前传开,并且有人开始联系媒体,希望把事件的影响扩大化,向惠普施压。
19日,华三杭州总部和各个分公司有大批员工集会,以示对惠普此次任命的抗议。各种条幅当中,主要的诉求是保持华三的独立,抵制惠普对于毛渝南的任命,并且要求全员持股。
20日下午,在这次任命中由原来的董事长变为副董事长的 Matt来到杭州总部,与员工代表见了面。员工代表正式提出四个条件:1.不接受毛渝南在华三担任任何职务及插手华三业务,保持华三独立运营,保持现有管理团队稳定。2.立即召开员工代表大会,推选员工代表,启动劳资谈判。3.明确员工权益,实现全员持股。4.在劳资双方没有达成书面协议前,保留继续罢工的权利。
Matt没有任何决策权,带着员工提出的四个条件去跟总部汇报了。一天后,来自惠普总部的结论是不撤销对毛渝南的任命,批准全员长期激励计划。员工并不买账,一方面继续抗议,一方面开始正式推选员工代表。
华三不是家
各地办公室的抗议中有多种口号的横幅,其中最多的都是“抵制毛渝南”。毛渝南真的是事件的引爆点吗?
刘叶坦言:“我们没有明确的证据说他来就会影响我们的合法权益,只是基于过往他做事风格的一个判断。”刘叶认为,毛渝南只会资本运作,并不懂市场运营,缺乏对市场的了解。
显然,任命毛渝南只是事件的导火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真实原因是因为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华三本身面临的一个危险前景,即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2003年11月,华为由于要急于解决和思科在美国市场发生的专利纠纷,华为和3COM成立合资公司,华为占股51%,3COM占49%,当时华三的整体估值大致在30亿元左右。2006年,3COM以18.8亿元收购了华三100%的股份。2009年,惠普以27亿美元收购3COM,自此华三成为惠普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华三成立最初,并没有安排员工持股。2006年3COM全资收购的时候,为了对员工进行一定补偿,并保证过渡期公司的稳定,给员工们发放了“激励包”。这也不是股份,而是以现金的形式分几年逐步给员工兑现。虽然没有股份,但员工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客观上起到了留住人才的作用。
2009年底惠普收购之后,华三的经营其实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2014年惠普计划将华三出售给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电子(CEC)。华三参与谈判的高管同时向惠普提出了员工持股的要求,并在小范围内向员工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于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华三员工的心里埋下,并且这种希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因为只有持股,公司的未来才与自己有更紧密的关系,华三才能算得上是他们的“家”。
2015年1月17日惠普突然下达的任命,让华三员工觉得“持股”无望,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他们变得愤怒,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罢工,“我们原来期待的东西全都没有了。”
CEC的收购告吹,不仅使员工的利益受损,公司的前景也将蒙上阴影。“中国市场因为国产化的问题,使我们未来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惠普把一部分股份卖给国资企业,我们在中国市场就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刘叶告诉记者,国产化在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敏感。
即使华三的研发、生产全部在国内,但惠普100%全资的背景,使得华三在客户面前解释身份很困难, 公司的前景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华三与惠普之间矛盾的爆发,毛渝南的任命只是一个导火线。股权激励是公司调动员工积极性、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但12年曲折发展的华三却完全与员工“无关”。“华三不是家”带给员工的不安全感,冲突的爆发只是尽早的事情。
(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