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十年:小机构的“大生意”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面对多数商业银行瞧不上的生意,村镇银行却在这块貌似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了近十年。时至今日,村镇银行遍地开花,数量已经超过1500家,而资产规模更是破万亿,逐渐成为了国内银行业中的一支生力军。
更重要的是,经过了十年的历练,村镇银行已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从贷款定价到风险防控上,突破原有的商业银行模式,而这也是至今大型商业银行无法企及的。
一笔5万元的贷款,大型商业银行不屑于做,而村镇银行却视若珍宝;一笔10万元的贷款,大型商业银行认为风险过高,而村镇银行却果断放款。这背后透露的是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的根本差异。
长期以来,“三农”是一项基本国策,而农村金融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基因”的问题,商业银行很难将触角深入底层,也让支农成为了一个软肋。
村镇银行的诞生正是对症下药。实际上,村镇银行金融业务如今瞄准的就是农贷和小微,而此举也填补了当前金融业的空白。以河南为例,截至2016年末,组建村镇银行77家,覆盖县市88个,覆盖面达到82%。在村镇银行的贷款结构中,涉农贷款占比95.81%;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97.44%,单户5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占比81.32%。
“村镇银行在于做小做精,这个定位始终不能发生偏差。”河南省银监局副局长周家龙表示,银行对于贷款的额度要有严格的把控,不能去眼红大单业务。
周家龙告诉记者:“对于一户农民来说,不要小看了几万元钱。在中牟当地,村镇银行支持一村的农户做大棚种植,以前户均收入才不过几千元,如今已经超过户均年收入10万元。”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一笔业务的贷款金额不过10万元,但是一村拥有500多户,村镇银行在该村的资金投放总额就能够达到3500万元了。
“金融机构做农村金融要下沉,要深入到村中去,而这点商业银行略有不足。从目前机构分层和职能来看,商业银行主要精力还是大企业、产业、大项目的融资,而村镇银行则是深挖农村金融潜力。”周家龙表示。
湖北省银监局局长赖秀福表示,村镇银行的诞生可以比作是一次金融行业的“工业革命”。
黄石市银监分局局长王国强则称,“作为银监会确定的第一批村镇银行试点地区,经过十年历程,村镇银行在黄石发展普惠金融中起到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
一个风险抵抗能力弱的小机构去做风险高的业务,这往往备受市场质疑。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村镇银行的贷款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贷款,而其模式和风控的手段也往往与之不同。不同村镇银行的坏账情况差异很大。
“监管对村镇银行发起行的资质审批和股东遴选上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周家龙表示。
他向记者透露,村镇银行的设立要有一家主发起行,不仅仅是在业务上的协助,也应该对其进行风险处置的兜底。此外,银监部门也会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去年对全省开业一年以上的47家村镇银行开展了全面现场检查,摸清了风险底数,能够对风险隐患有效地防范。”
湖北省银监局副局长阙方平介绍该局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时称,“湖北省银监局克服监管资源不足的矛盾,对村镇银行实施‘绿黄红牌’监管的创新监管方式,即对监管指标达到良好银行标准的村镇银行实行绿牌监管,支持其发展,三年开展一次现场检查;对监管指标出现下迁趋势的村镇银行实行黄牌监管,加强风险提示;对核心监管指标不达标的村镇银行实行红牌监管,加大现场检查频次,督促其限期整改。”
“监管对发起行进行评级,只有达到标准的银行才有资格设立村镇银行。发起行对设立的村镇银行是应该进行风险处置兜底的。”赖秀福表示。
以武汉农商行为例,该行是首批湖北村镇银行设立的试点行,目前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47家村镇银行,并打造了长江品牌村镇银行。在风险的防控上,武汉农商行实行了源头强管理、制度接地气和监测常态化三种措施。在明确村镇银行董事长是风险防范第一责任人和设立明确防范风险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长江村镇银行全程动态监测体系,持续跟踪监测各类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村镇银行的信贷体系有别于传统商业,而防控风险也有一套较成熟的模式。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对于农户的惧贷在于缺乏抵押物,较易产生坏账。以抵押贷款模式来做农贷也注定难以行得通。
“湖北省145家新型农村机构的贷款余额153.2亿元,抵押贷款占比50%,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比例也占50%。”湖北省农金处人士称,抵押贷款在其中不是主要风控手段,而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比例则是在逐年增长。
河南中牟郑银行长李贵福表示,村镇银行主要的信贷应该就是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按照该银行的做法,村镇银行与县域的每一个村进行合作,对村进行整体授信,逐笔的贷款采用联保模式。
“每一个村都有银行的联络员,对每一个村的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样的放贷风险才能做到可控。”李贵福认为,村里面要建立信用体系,做好诚信档案,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杨井鑫 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