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朋友圈:代代出贤明太后,不惧“泰山”
宋太祖册封了三个皇后:第一个贺皇后是右千牛卫将军贺景思的女儿,第二个王皇后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女儿,第三个宋皇后是左卫上将军宋偓的女儿。
宋太宗也册封了三个皇后:第一个尹皇后是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的妹妹,第二个符皇后是后周大将符彦卿的女儿,第三个李皇后是羽林大将军李处耘的女儿。
宋真宗册封了两个皇后:前一个皇后是开国名将潘美的女儿,在真宗即位前就去世了;后一个皇后是虎捷都指挥使刘通的女儿,在真宗去世后垂帘听政很多年。
宋仁宗也册封了两个皇后:前一个皇后姓郭,是开国名将郭崇的孙女;后一个皇后姓曹,是另一位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顺便说一下,这位曹皇后是北宋所有皇后中寿命最长的皇后,仁宗死后她垂帘听政,英宗死后她继续垂帘听政,直到宋神宗即位后她仍然在世。
宋英宗在位时间最短,只来得及册封一个皇后,也就是《宋史》上所说的“宣仁圣烈高皇后”。高皇后是开国名将高琼的曾孙女,也是素有“神将”之名的御前猛将高继勋的孙女,同时还是前面仁宗皇帝册封的那位寿命最长的曹皇后的外甥女。
另外她又是宋神宗的亲生母亲,在神宗去世后垂帘听政,轻徭薄赋,朝廷尊之为“太皇太后”,民间尊之为“女中尧舜”。
宋朝有一个传统:老皇帝死后,倘若新皇帝年幼,则必由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垂帘,代替小皇帝处理朝政与军国重事,直到小皇帝长大成人。前面提到的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以及后来的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光宗李皇后、理宗谢皇后,都有垂帘听政的经历。
宋朝还有一个传统:不管是哪个太后执掌朝政,性格都很仁厚(光宗李皇后除外),权力欲望都不太明显(真宗刘皇后除外),对人才都很爱护和重用,而对于自己的娘家亲戚则是尽量打压,以免出现外戚专权的苗头。
正因为有这样一批贤明的太后在起作用,所以朝政大权得以平稳过渡,幼君在位时不会被外戚篡权,不会遭权臣杀害,大臣们也不用担心老太后撤换旧臣、另起炉灶,老百姓继续过着太平盛世的好日子。
当年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对宋朝那些垂帘听政的老太后赞誉有加。他说:“苏东坡经常得到太后的保护。仁宗皇后在审讯中救他一命,英宗皇后又提拔他升上高位,晚年如果不是神宗皇后摄政,他也许会在海外流放至死。
宋朝代代都有贤明的太后。”他提到的,分别是仁宗曹皇后在“乌台诗案”一案中为苏东坡说情,英宗高皇后垂帘时提拔苏东坡做翰林学士,神宗向皇后在神宗重病时暂理朝政,解除了苏东坡的一切罪名。
其中神宗向皇后的品德尤其伟大,大臣们邀请她垂帘听政,她仅仅半年就把大权交给了新皇帝宋徽宗。你看,宋朝人就是这么幸运,他们没有遇到一个像慈禧那样既恋权又顽固的太后。
真宗刘皇后或许有些恋权。作为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她每五天上一次朝,小皇帝坐在左边,她坐在右边,执掌朝政长达十一年。
传统戏曲中有一出“狸猫换太子”,说她年轻时为了固宠,将另一个嫔妃刚刚生下的皇子强行抱走,确是有历史依据的。后来大臣寇准与丁谓反对她掌权,也被她先后贬官,说明她的权力欲比其他太后要强烈。
但这位老太后理政时,做过两件于国于民都很有利的大事,一是严禁她的娘家人进入权力中枢,二是使用巧计根治了当朝元老们任人唯亲的老毛病。
她上朝第一天,就哭着对大臣说:“国家多难如此,向非宰执同心协力,何以至此?今山陵已毕,皇亲外戚各已迁转推恩,惟宰执臣僚亲戚无有恩泽。卿等可尽具子孙内外亲族姓名来,当例外一一尽数推恩。”
意思就是,老皇上驾崩,新皇上即位,在此新旧交替之际,宰相、副相和枢密使立了大功,我不能亏待你们,请众位爱卿将子孙和亲戚的名字写出来交给我,无官的授官,已经做官的加官。
臣子们听了大喜,赶紧详详细细列出名单,交给老太后。哪知道这正是老太后引蛇出洞的计谋,“遂各画以图,粘之寝殿壁间,每有进拟,必先观图上,非两府亲戚姓名中所有者方除之”。
将大臣开列的名单制成谱系图,粘贴到寝宫墙壁上,每当接到大臣举荐某某的奏章,她先跟谱系图比对一番,发现不是举荐者的亲戚,才会照准。
上回说过,宋朝大臣喜欢提拔亲戚,“泰山”(岳父)尤其如此,如王安石提拔女婿蔡卞(蔡京之弟),文彦博提拔女婿包绶(包拯之子),都成功了。假如他们遇到的是这位垂帘听政的老太后,则所图谋必不成。
(李开周 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