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章事件”的本质——黑吃黑,机构杀机构的一场大劫杀!
国海证券债券代持事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就是黑吃黑,机构杀机构的一场大劫杀。劫杀的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根本信用,不光面子剥了,把里子也给剥了。
只要牵涉到金融杠杆,市场连续下行就没什么好事,市场下行托不住了,大家互杀。当初钢材重复质押,大宗商品重复质押,股票质押,加上去年股灾时清理的HOMES系统,说白了,不过是层层质押托市玩资金杠杆,实在托不动的时候,找几个顶缸的倒霉蛋,或者找央妈一通哭诉,让央妈注水抬高债券市场的水位。
只要央妈出手,债券价格大幅回暖,就一切问题都掩盖了。但央妈不打算全救,主要表现是,国债隔夜回购利率下降,但国债主力期货合约还是半死不活。
国海这件事糟就糟在:第一,债券市场已经出过事,现在再出事,可见漏洞没有被真正堵上,洪水一来就一泄千里。
第二,债券代持、回购市场经历过一轮清理,都是机构在玩,这次爆出来的22家全是有头有脸的机构,现在被打成猪头样,说明市场底线的风控和信用失控的可能性极大。
第三,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算是信用等级最高的市场,现在债券市场玩儿成这样,让人不由得对债券市场化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债券市场都这样,其他市场会怎么样?
有关方面必须彻查此事,做出明确表态,否则以后金融圈里谁也不敢真正投入,都是“以谈恋爱为名义的短期耍流氓”,连金融机构尚且如此,怎么让中国的投资者对境内市场的明天有信心?
今天是债券市场,明天是期货市场,后天是房地产信托市场,谁知道以后会不会都出个萝卜章,大家把脖子一缩,直接让央妈去一线冲锋陷阵?中国还需不需要有信用的金融市场了?出了事就来放水,不出事机构赚钱,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既然P2P出事绝不假以辞色,国有金融机构出事也不能稀里糊涂过去,否则真成了西游记,有背景的妖怪都不死。
没有规矩、只知道放大杠杆的金融投资,本质上与庞氏骗局相似。所谓债券代持,说白了就是用债券质押融资,融资方答应在约定时间、以约定价格回购。债券代持是杠杆手段,不断买入债券不断找机构代持,1亿元的资金放到数亿元,在收益成倍放大的同时,融资方风险也在成倍放大。
债券价格上涨,质押方与拆出方都能笑到最后。债券价格连续大跌,债券市场进入“牛尾”,杠杆崩溃,代持问题大爆发,这次事件就是杠杆的局部崩溃,还不出来,或者偿还代价太大,要钱?要命?都没有。
代持漏洞与猫腻忒大,早就出过事。2013年5月以后,债券市场大跌,当年4月,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基金经理邹昱和中信证券固收部执行总经理杨辉相继涉嫌违规,被监管机构调查,代持养券、个人利益输送全都浮出水面。
出事的国海证券是有前科的。2014年10月14日晚,国海证券发布公告,该公司接到检察机关口头通知,公司总裁齐国旗被检察机关刑事拘留,副总裁陈列江协助调查,与国信、宏源、银河等券商债券团队一样卷入债市风暴。这家公司债券市场人脉广泛,激励制度激进,现在又出了这事,还拉扯上了前员工——看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前员工、银行的临时工,会成为不必负责的专用名词。
当时的整顿方式是抓人,整顿,清查丙类市场。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暂停了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等部分乙类账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账户开设,一批银行基金券商的债券投资人士被调查,取消丙类账户或升级为乙类账户。
事情过后,利率下降,债券牛市开启,大家该干嘛干嘛,这次牵涉到机构有券商、银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所谓最市场化、通过行业协会自律的债券市场,在加杠杆过程中是否受到有效的监管,值得怀疑。券商一定比投资公司靠谱?未必,道德是约束君子的。
退一万步说,这件事情暂时不可能形成成熟的规则,向前的方向应该是明确的。
盗亦有道,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江湖和官方的规矩都不遵守,就是脑有反骨的叛徒,必须被逐出市场。
市场化初期一切都不成熟,大家要突破原有僵化的规则才能前行,江湖规矩有时是官方规则的前奏。在成熟规则出台前,必须遵守市场内生的基本信用原则。
在债券代持过程中,有明面协议、有抽屉协议,有机构盖章,也有部门盖章,因为市场变化太快,搞一轮审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大家心照不宣按照江湖规则行事。只要有机构背书,或者有信用,大家基本都认。
本来一个局,大家玩得挺好,横插过来一个不守规矩的玩家,游戏很难玩下去,在已经千疮百孔的金融信用幕布上,被捅了一个更大的窟窿。如果国海的做法得到鼓励,以后金融市场多的是抢一单就走的小混混,信用名节弃如敝屣。
市场如江湖,注重信用的江湖才能愉快玩耍,这样的江湖才是诞生规则与英雄的江湖,才是有前途的江湖。
(文章来源:叶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