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垄断、政府定价破局 改革促盐企迈入“淘汰赛”
因“专营”“补碘”“利益纠葛”等问题争议不断的食盐行业终于迎来变革。时隔二十年,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允许专营企业跨区域经营、允许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意味着食盐终于可以跨省销售,行业格局或将面临洗牌。但专营制度本身并未动摇,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能引发盐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
《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正准备在年内整合成立新的分公司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应对改革。
外界多年来对食盐专营制度的质疑与争论从未停止。作为食盐专营的理由,食盐加碘被指只是利益驱使和技术问题。而盐业系统错综复杂的所属关系及利益划分致使盐业改革举步维艰。
盐业迎来竞争专营阶段
食盐专营制度下最突出的矛盾一是产能过剩、二是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的利益不均衡,缺乏竞争,企业活力不足。而改革后最大的变化是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竞争、政府放开定价,在产销矛盾得到解决的同时,盐业企业即将进入一场“淘汰赛”。
10月9日,作为新一轮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配套文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放开食盐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全面放开食盐价格;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至此,食盐行业政府定价、区域垄断的格局被打破。
“原有的专营体制下,生产企业按照计划进行生产,盐业公司按计划从生产企业调盐供应到市场上。垄断格局下企业主体地位不明确,产业链条中层层提价,产销企业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一位盐业系统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一位盐业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专营条件下,盐的出厂价大约在300元/吨,但市场价已达到6000元/吨。其中生产、运输、分装等成本层层推升价格。
“从生产端看,食盐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无法直接参与竞争,利益分配不一致。”中盐研究室副主任赵利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盐业体制改革之后,盐的成本构成也会发生变化,有两块成本可能明显增长,一是进超市的成本,二是营销成本。专营条件下,盐进超市是不收费的,但以后可能会有理货费、促销费等项目,为宣传品牌付出的营销成本也会出现较大增长。”
在赵利根看来,放开价格管制、区域限制后,原有的产销矛盾或将得到解决。但掣肘盐业发展的另一个矛盾——产能过剩问题仍待解决。
据了解,全国盐的产能大概是1亿万吨,食盐的消费量大概是1000万吨,而99家食盐生产企业的产能超过4000万吨。
《通知》指出,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坚持批发专营制度,以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为基数,不再核准新增食盐批发企业,鼓励食盐批发企业与定点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其他各类商品流通企业不得从事食盐批发。
这意味着,现有的99家定点食盐生产企业将进入新竞争环境下的淘汰赛。
“放开竞争后,产能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慢慢化解,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推动落后产能的退出。”赵利根说。
但是,也有地方盐业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如果放开竞争后,监管和保障措施跟不上,这个市场也很难想象。”
记者了解到,各省盐业公司目前正在制定改革方案,个别原计划10月份确定方案的省份延期至年底前才能出台。“在实施细则出来前,跨区%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