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通勤问题 摩拜想做成一家“公益企业”
从北京地铁15号线六道口站出,向北步行1.1公里,有一片名为768的创意产业园,知乎就在里面办公。这“走路费时间、打车不划算”的1.1公里是知乎员工每天上下班都会头疼的一段路,在创业者眼中,它有一个通用的名字——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并非是一个新奇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站点与最终目的地之间的末梢距离。平衡车、电动滑板都曾被视作解决最后一公里通勤问题的“代步神器”。
今年初,知乎来了一位新邻居,摩拜单车(mobike)。它将目光同样聚焦到了这一领域,依靠的是停在园区南门外的一排橙色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与传统自行车有所不同。它们采用无链条设计,配备了全铝车架、不需要充气的实心轮胎、无法调节高度的车座,以及扫描二维码即可解锁的智能车锁。这些都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摩拜首次将它们组合在了一起。原因是因为公共自行车本身就需要有特殊性——长时间停放在外面,它需要坚固耐用、不易出故障,以及能防止丢失。
用户想要骑行这些自行车非常方便。下载摩拜单车app后,搜索附近可用车辆,扫描二维码即可解锁骑走。摩拜单车的租用费用是半小时1元钱,并且不需要固定的还车场所,只要是市政规划允许的停车区域,都可以任意还车。
摩拜单车由前媒体人胡玮炜创立。连接汽车行业和科技行业的汽车科技新媒体极客汽车(GeekCar)是她的第一次创业。2014年底,在观察到智能出行领域正慢慢发生着变化,可能蕴含着巨大机会,她决定跳出来再次创业,投身于共享出行领域,做一款共享单车。
一年时间的沉淀,摩拜单车今年4月份正式在上海亮相。选择上海作为摩拜进驻的第一座城市,用摩拜单车CEO王晓峰的话,是因为上海是一座“自行车友好型城市”。运营四个月时间,摩拜已经投放了近万辆自行车。在比较稳定之后,摩拜重回了它诞生的城市——北京。
由于共享单车的特殊性和城市规划的差异化,摩拜遇到了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其中最让胡玮炜苦恼的是用户使用过程中乱停车、毁坏车辆、撕毁二维码,甚至偷窃车辆。胡玮炜表示,摩拜单车是一件相信用户“本性向善”的事业,但这些问题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依然“超出了预期”。
目前,摩拜单车用信用积分的制度约束着用户行为。胡乱停车、破坏车辆、忘记锁车都会被扣除一定信用积分。当用户信用积分低于一定数字,租用价格将会变为半小时100元。远高于普通用户的定价,意味着摩拜已经不愿意将它们视作目标用户。
但是,这显然不能彻底杜绝问题的发生。就在摩拜单车进入北京的第三天,摩拜就发生了一起偷车事件。在警方的配合下,4天时间破案,最终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偷车贼竟然是一家投资公司的CEO,偷窃摩拜单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构造,抄袭产品。
这是摩拜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但并非唯一的挑战。租用费用仅半小时1元钱,并且摩拜未来也不打算调高价格,考虑到一辆摩拜单车数千元的研发生产成本,以及摩拜会源源不断的继续投放车辆,如何收回成本并盈利,是悬在摩拜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胡玮炜坦言,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也没想好将来的商业模式。“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摩拜看作是介于‘商业企业’和‘公益组织’之间的一种‘公益企业’。对摩拜而言,我觉得它真正的成功是提供了社会价值,改变了共享出行。”
不过幸运的是,摩拜在政府方面并未有太多阻碍,相反更多的是支持。在上海运营期间,摩拜就曾得到上海市及各区政府的支持。而在资本市场,摩拜单车也较为顺利,8月19日刚刚宣布获得熊猫资本领投,愉悦资本跟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