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郑艺:本土化是更专业的全球化
美亚保险作为国内排名靠前的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国际集团(以下简称“AIG”)在华全资子公司,集团总部设于纽约市。但是,相较于众多跨国集团而言,AIG的前身却诞生于中国。
1919年史带 (C.V.Starr)以300日元在中国上海成立了一家保险代理公司美亚保险,提供火险及水险保障。1921年,成立人寿保险公司,并在短短十年内将事业扩展至全中国及东南亚。1926年,AIG在美国的纽约开设分公司。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史带把公司总部从上海迁往美国,日后曾一度发展成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
走进美亚保险,其会议室里装点的不是名画,而是一张名为《回老家》的老广告。为躲避战火,1939年史带将美亚总部撤离上海。1992年,AIG作为第一家外商保险公司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又重回中国运营,为此,AIG当年在全球主要报纸上刊登了大幅广告,广告内容是醒目的三个汉字——“回老家”。
2007年美亚保险中国业务实现“分改子”,目前在国内设立了北京、上海、广东等6家分公司。
《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美亚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郑艺,解读AIG的本土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策略上的诸多变化。
《中国经营报》:你是美亚保险第一位中国本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本土与外籍高管在美亚保险的管理上有哪些区别,公司的经营策略有哪些变化?
郑艺:本土人才,对市场的感觉会靠得更近一点。文化、语言各个方面没有障碍,可以直接和客户接触,从这一点来说本土高管还是有优势的。非本土的高管需要通过本土助理来帮他来打理这些东西,所以市场感觉度会差一点。
从公司内部来讲,本土高管会更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会从长远角度来培养人才。派来的外籍高管任期一般都是两三年,所以无法有一个长远的培养规划。我作为美亚保险第一任本土的总裁兼CEO,和前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可能只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而对我而言则是唯一。我今后的职业规划都是在中国。
《中国经营报》:美亚保险高管团队中的中外人才的优势与劣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艺 :中国保险行业的历史比较短,人才比较缺,所以美亚保险一开始肯定是要借助AIG全球的资源,这也是美亚的优势。但是外籍人才也有弊端:成本比较高,难以持续。现在美亚的策略是将更多的机会让给本土的人才。作为一家国际化的保险公司,我们的业务是跨国界的,所以我们更希望本土人才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以前是外籍人才走进来,我现在更希望本土人才走出去。从本位看,有时候也觉得很可惜,如果一个同事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了,他走到外面去,到AIG在其他国家的运营机构去,是不是一种损失?但我觉得长远来讲还是对的,本土人才走出去,才能够更多地接触国际业务,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保险公司,美亚保险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的保险公司,更是一家国际化的大公司。
AIG内部有个项目叫“全球思维”,里面有一部分就是怎么鼓励AIG的人才流动,国家跟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这个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有很多需要投入,因为像这种人才交换成本还是很高的,比如你把一个人派到香港去3个月,至少3个月的住房都是需要成本的。对人才流动的投入已经是AIG固有的企业文化了。
《中国经营报》:AIG目前在全球有多少个分支机构?中国区业务在其中是什么样的一个地位?份额大概有多少?
郑艺:AIG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分布。我们分两种:一种是分支机构,一种是合作伙伴。比如说现在在南美,我们就有一些当地的合作伙伴,他可以帮我们在当地提供服务,帮我们在当地出保单,这是有正式合作协议的。
客观地讲,AIG在中国从保费规模来讲并不是很大,大概在十五六亿元人民币的样子。但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中国经营报》:今年美亚保险的业务重点在哪些方面?
郑艺:从企业业务来讲,就是“一带一路”,也就是涉外事务,中国企业对于如何规避海外风险这一块会非常关注。从个人业务的话就是海外的旅行保险,这两块业务是我们最关注的发展机会。
中国企业走出去做项目,很多都是基建的项目,这些在保险行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把它看成是很重要的一个契机,跟着他们走。第二步可能是中国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并购或者做新的投资,看中国现在对外投资数据,至少跟外资进来数字差不多,甚至今年会超过外资,对外的投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觉得就是随着这两波潮流,会给我们创造很多的机会。
我们的很多产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AIG全球的网络,这是一个优势,现在国家提倡保险要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所以我觉得至少三五年,甚至于10年都是我们的黄金时间。
另外就是个人险,个人就是到海外旅游,现在每次讲这些数字给老外听,他们都觉得很惊讶。近期几乎每年出境游客都突破1亿人次,这些人都是有一些保险需求的,海外旅行中保险很重要,而且目前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外资规模和将来的发展前景?
郑艺:AIG有一个全球愿景,要做客户心目当中最有价值的保险公司。就是对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而并不是说要做得最大。AIG曾经有一度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公司,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讲,我们要做到对客户最有价值的保险公司。怎么做呢?就是你的产品、服务,一定是市场有需求,并得到客户认可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一个保费规模的发展。对我们而言,当然也需要有一定规模,这个规模效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否认这是经济学理论决定的。
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比如说去年,因为整个市场受到了车险的放缓影响,因为毕竟中国汽车发展也碰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到了2000万辆左右,不像以前发展那么快了。到这个时候,车险就会有所放缓。所以你看去年总体财产保险,里面有70%都是车险。整个行业保费规模增长率是11%~12%。
但是我们的增长率相比业内增速是翻倍的。因为我们的业务和国内的这些所谓主流的保险产品没有直接联系,我做的是走出去的、海外的业务。人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和国内车险没有直接关系,和国内传统的财产险、企财险也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做的都是相对比较有特色的业务。
前一阵上海一家刚开业的主题乐园,我们也参与其中,应该说我们的份额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外资我们可能是排在最前面的,这是我们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含量需要比较高的东西,比如科技上更为先进,相对更加复杂的行业,这些需要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也是我们的特色。
国内的风险管理我们也在看,比如说上海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需要有反恐怖主义的保险,这也是我们的特色。我一直认为,产品一定要市场有需求,这是市场的规律,也是符合供给侧改革新理念的。
这就是说你不能仅仅去推消费端,要求客户一定买你的产品,这是不对的。产品要配合客户,满足客户需求,这就是供给侧。所以我们希望在供给侧来看,美亚有什么产品是客户有需求的,如果说我们的产品和别人差不多,那何必去做呢?因为中国现在财产险有70多家,其实主体是很多的。偿付能力各个方面都是很充足,资金也很多,并不是说美亚保险要在每一个领域都去做。我们的理念是有选择性的,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哪些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然后选择一些有竞争优势的好好做,把它做大。大概是这样的理念。
《中国经营报》:美亚去年停掉了车险业务,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现在来看,有没有达到你的预期呢?
郑艺:我觉得这其实和我刚刚讲的理念是非常吻合的。车险毕竟是财产险占了70%,不可否认这是很大一块业务,机会是很大的。后来我们看的是主体很多,做车险的公司很多,你要做好的话,一定要有特色,和别人要不一样。我们后来也尝试从别的角度可以切入。
中国车险市场的主体多,市场也比较复杂,相对是不太规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么多的主体,不缺美亚保险。还不如让美亚做我们有能力做得更好的,对经济更有贡献的事情。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不是为了规模去做业务,这不是我们要的。这是从业务角度做的一个冷静的判断。目前为止,我认为这个决定是对的。我们去年的增长是高于市场一倍的增长速度。做的业务也是美亚想做的业务,即走出去的这些业务。同时,这些业务也是我们国家需要,政府提倡的,所以我觉得作为保险公司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意义更大。
车险我不做别人也会做,但是这些海外业务我们不做,说不定有些企业就做不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决定,现在回头看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中国经营报》:营改增对公司有哪些影响?
郑艺:这个我们还在摸索当中,从今年5月1日实施,所有保险公司都觉得很有挑战。涉及到的事情很多,有一些做得也比较仓促,如没有考虑到再保险怎么处理。现在陆续也有一些补充的东西出来。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适应期。应该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去面对新的需求。
市场上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到底谁来承担6%的增值税。客户有客户的想法,中介有中介的想法,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一些挑战。所以现在大家还处于一个平衡期,也在思考真正实施下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经营报》:“偿二代”今年实施,你如何看待其对公司的影响?
郑艺:中国保监会在2012年初发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偿二代”)》,提出要用3至5年时间,形成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与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偿二代建设于2012年启动,经过3年努力,2015年2月,偿二代正式发布并进入实施过渡期。2016年一季度起,偿二代监管体系正式实施,保险公司只向保监会报送偿二代报告,停止报送偿一代报告。这意味着我国保险监管将全面实行“风险导向新制度”。
建设偿二代,我觉得中国做了一件大事,从监管部门借鉴的经验来讲,欧洲的偿二代其实做了很多年,我们中国保监会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偿二代这套体系,其实从以前的“偿一代”的监管是以规模来判断,主要是以资本充足率来看,是看保费的。现在偿二代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即对应不同种类风险,有不同资本要求,所以对资本的要求就不像以前单纯和保费挂钩。
最近看到毕马威做了一个研究,根据偿二代看了一下寿险、财险、外资、中资做了整体评估。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分析,一个是风险维度,一个是业务质量、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保险公司的自律,对今后发展还是有作用的,因为你有压力。今后这些评估都是很透明的,就像以前你可能不知道某一家的偿付能力是多少,但现在都是透明的了。
本土化对外资公司来讲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规定某些职位必须是外籍人员担任、决策上外籍高管一锤定音、不信任本土管理人才……就连出生在中国的跨国金融集团AIG也不曾免俗。
而2013年AIG正式任命郑艺为美亚保险总裁暨首席执行官,这是美亚保险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也代表了AIG对其本土化经营的决心。
“美亚保险原来外籍员工的数量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外资保险企业在初期是需要有这些人才支持的,中国的保险历史比较短,人才比较稀缺。由于进入国内市场比较早,不客气地讲,市场上很多保险人才都是我们培养的。美亚保险一开始肯定是要借助AIG全球的资源,这也是我们的优势。”郑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当然,这种大规模任用外籍员工的弊端也很明显,郑艺介绍,首先是成本比较高,不可持续,外籍员工到中国最多两三年就回国了;其次,因其工作期限较短,直接的结果就是他做的决策往往就比较偏短期的,无论是在业务的规划,还是人才的培养方面,这对公司长远发展来说并不好。
“所以我们最近几年做了一些调整。现在,其实真正的外籍员工所剩无几了。”郑艺对记者表示,本土化,给本地高管更大的成长空间,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更多优秀人才认可公司的战略及文化,员工留存率提升。
事实上,AIG的中国基因随处可见。郑艺告诉记者,在AIG的纽约总部,专门有一层是高管中午吃饭的地方,去过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公司与中国的渊源。因为里面的装潢,甚至包括服务员很多都是中国的。“有这样一个历史,AIG的创始人回美国的时候,会从上海带了一批人去,从高管一直到服务人员,所以有这样一个传统,AIG的特色是有一个‘中国情结’在。”
“1992年,我们回来的时候在全球做的一个广告——“回老家”,表示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与其他公司不同,我们把中国看成公司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每当我们回到纽约也都可以感受到纽约总部对中国的重视。”郑艺对记者表示。
1注重培养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对市场的感觉会靠得更近一点。文化、语言各个方面没有障碍,可以直接和客户接触,从这一点来说本土高管还是有优势的。非本土的高管需要通过本土助理来帮他来打理这些东西,所以市场感觉度会差一点。
从公司内部来讲,本土高管会更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会从长远角度来培养人才。派来的外籍高管任期一般都是两三年,所以无法有一个长远的培养规划。我作为美亚保险第一任本土的总裁兼CEO,和前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可能只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而对我而言则是唯一。我今后的职业规划都是在中国。
2 AIG的全球思维
AIG内部有个项目叫“全球思维”,里面有一部分就是怎么鼓励AIG的人才流动,国家跟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这个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有很多需要投入,因为像这种人才交换成本还是很高的,比如你把一个人派到香港去3个月,至少3个月的住房都是需要成本的。对人才流动的投入已经是AIG固有的企业文化了。
郑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并获得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美国乔治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曾任美亚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美亚保险战略规划总监等职务。在加入美国国际集团之前,郑艺曾担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是美国商务部派驻华南地区的首席商务官,负责协调促进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和经营。在任职期间,他积极为美国企业创造商机,并为中美两国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在来华就职前,郑艺受聘于全球最大的会计财务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担任管理咨询顾问8年。
郑艺目前为上海美国商会现任理事、华南美国商会前荣誉理事等职务。于2013年荣获上海市政府授予的白玉兰纪念奖。
(路英 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