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落地阶段,各领域企业已纷纷加入智慧阵营。 近日,笔者在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主办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上获悉,此次参展企业多达110家,促成签约额近260亿元,涉及教育、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
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原主任李铁与会时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正在高速发展,目前城镇人口7.6亿人,到2030年将增加到9亿人口,因此城市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需求。
但智慧城市建设碎片化问题依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应打破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李铁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是大量智慧项目的系统性整合,将不同的智慧项目融合到一个平台上,互联互通、融为一体,我国智慧城市目前很大程度上仍是碎片化,但正在逐步向融合的方向迈进。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聚合大数据应用”“医疗与互联网结合”“人脸识别,未来智慧商业互动”······两万多平方米的北京展览馆内,百余家参展企业各自展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解决方案。
“城市拥堵、环境问题等‘大城市病’有多方面因素,并不是智慧城市能够完全解决的,但是智慧城市能够在城市现有建设水平上,通过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提升管理水平,缓解大城市病。”李铁与会时如是表示。
据了解,刚刚结束的为期3天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年度论坛上除了中冶集团、华为等首度参展外,还聚集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兴、腾讯、乐视、阿里、万达飞凡等各领域百余家巨头企业,观展人数超16.5万人次。
智博会组委会新闻发言人江楠表示,此次智博会致力于成为“城市病医院”,十余个展馆就像十余个医疗科室。针对交通拥堵、停车难、医疗养老设施匮乏、能源利用效率低、安保监控设施不足等六大城市病,参展企业将提出基于新技术手段的“良方”。
举例来看,停车难对于各大城市而言是常见现象。对此,国研集团的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结合无线车检器、智能咪表,构建道路公共车位实时监管网络,解决原有咪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车辆占位不知晓、咪表能耗过大、收费数据采集延时等问题,系统还可与地下停车场进行信息对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停车位查询、预约,实现智慧停车管理。
医疗方面,今年6月6日,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广西梧州副市长王腾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国家推行医改的主要目标。正在梧州试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模式,是真正地“互联网+医疗健康”,有效地提高了基层签约率及推进分级诊疗,是解决社会医疗成本过高的有效手段。截止到目前,家庭医生签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年内梧州市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将达到20%~30%。”
智慧商业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的升级,实体商业的智慧化转型迎来新的机遇,万达飞凡正在创造目前全球领先的线下物理平台与线上网络平台全面融合的新电商模式,打造“实体+互联网”生态链,推动实体商业互联网转型,进而实现实体商业的智慧化变革。
现如今,智慧城市已从概念迈向实际操作层面,智慧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正在融入人们实际生活中。
李铁表示,智慧城市对未来中国发展非常重要,每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和人们的需求都有直接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将会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同时,有利于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特别是把中国的经验推向国际,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业内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高潮期,但过程中有些问题不可避免。
“现在的智慧城市很大程度上仍是碎片化的。比如一个企业,即使把自己的数据以智能化方式接入互联网,也不算完全实现了智慧城市,因为还没有和其他城市、其他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李铁分析,每个企业都把自己说成建设智慧城市的代表,并向地方政府兜售自己的方案。单个企业为城市设计的智慧方案只会放大企业自身的利益。智慧城市应该是大量智慧项目的系统性整合,将不同的智慧项目融合到一个平台上。
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监孙晓震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走市场化集群模式,政府更多的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一己之力往往是不够的。”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一些环节,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层业务应用的开发或是整个智慧城市的运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并表示,在智慧城市领域,传统观念需要改变。企业不应当单纯追求自身业务规模的最大化,而是更应当看重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据悉,今年7月15日,华为发布了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首批二十多家合作伙伴宣布加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以一致的理念形成生态圈的合力,以伙伴之间的能力互补为客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
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看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应当是各地的城市发展信息化条件和社会需求,应当实现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打破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李铁进一步分析,实现智慧项目从碎片化走向系统融合,需要很多企业一起参与互补、跨界合作,“因为它是无数个企业的整合,各个产业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最终满足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满足市场,带动内需。”同时也需要各个城市有一个系统的、顶层设计式的规划。
近几年,依托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2015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一部分:总体框架》等23项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从政策标准层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末,城镇化率高达56.1%。截至2015年底,智慧城市试点已超500个,创造出2480亿元的IT市场投资规模以及20.4%的复合投资增长率。
长江证券研报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智慧城市投资额年均复合增长14.81%,预计未来十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将超过万亿元。
“我国的城镇人口已达到7.6亿,到2030年将增加至9亿。由于科技水平、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产品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被更广泛使用。”李铁表示,这是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是要和周边的城市发生联系,甚至要和全国其他的城市产生联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郑爱民说,智慧城市是一个数据的总和,这涉及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来,每个物体都会有一个标识,当这个标识和人的行为或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融合的时候,它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要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李铁表示,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前提。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上,努力解决居民的就业、生活便利化的问题。只有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才有可能激发新的创新产品的产生,进而带动整个需求水平的提高。
郑爱民指出,智慧城市是要靠技术和政策、体制机制同时驱动推进。技术除需要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外,总体基本成熟。但是政策、体制机制还差很远。
对此,李铁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各种政策平台的作用,来引导智慧城市企业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推动改革创新,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分割现象,实现跨界整合,扩大需求的目的,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社会。
(白小君 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