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砸20亿元投资影视娱乐 优质IP孵化能力待提升
7月25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影业”)宣布发起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目标资金为20亿元。
阿里影业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表示,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投资于在电影及电视娱乐行业价值链上的公司。在该文化产业基金20亿元的首期目标中,阿里影业和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分别认购最高5亿及15亿份额。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阿里影业相关媒介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相关方面的信息暂时不方便透露。
在业界观察人士看来,阿里影业文化产业基金,作为扶持影业产业链的“又一个”金主,关键在于他们怎么去扶植好内容。
此番砸钱20亿元布局影视娱乐产业链,并不是阿里在影视圈投资并购道路上的第一次扩张。2015年以来,阿里曾先后以8.3亿元人民币收购粤科软件、5.2亿美元收购淘宝电影和娱乐宝,投资8600万美元参与博纳影业私有化,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认购大地影院可转债。
阿里影业集团2015年度报告指出,阿里影业成立以来,积极提升及实施集团的战略措施,目标是建立一个整合产业价值链中各个重要元素,包括投资与融资、内容发掘及制作、互联网宣传发行、影院服务、商品销售以及粉丝经济的业务营运平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管理层实施了一个通过企业并购进行扩充的战略。报告显示,2015年阿里影业集团录得收入为人民币2.637亿元,同比增长108.3%。公司解释为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2015年6月收购的粤科所带来的贡献。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黄国锋认为,在泛娱乐如此受到关注的时代之下,阿里在泛娱乐影业进行的一系列拓展其实是自身不断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阿里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去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能够为以后大的动作建立一个雏形。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则指出,阿里的连续收购行为,其实只是搭建了一个积木式的影业帝国,各个产业链上的节点并没有真正打通。从大阿里的构架上,从内容原创(阿里影业、华谊)到发行、分销、传播(光线、优酷土豆、新浪微博)再到终端(魅族)的文化传媒矩阵确实形成了,只是彼此之间还是各自为战。
而从阿里影业的构架上,各种购买、投资下的影业公司、网络平台和实体院线,暂时缺少必要的连接。目前只能说,在发行上,阿里已经构建成了一个线上线下的大网,正等待电商以及其他阿里平台的大数据作为混凝土浇筑,让积木凝固成一体,但在内容创造上,阿里依然缺少实质性战斗力,因此才用阿里影业文化产业基金去吸纳更多的原创力量,逐步凝结为实体。
对于该文化产业基金的未来发展方向,阿里将其聚焦于影视娱乐产业链上的开发制作、明星资源、宣传制作和前沿技术四个方向并将采取生态化布局、全球化运作、结构化设计的策略。
文化基金的发展方向与阿里影业集团的发展不谋而合。2015年,阿里影业集团提供的分布业绩报告包括内容制作、互联网宣传发行、娱乐电子商务、国际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共计五个部分。而除了内容制作,其他均为2015年新推出的业务部分。
2015年阿里影业财报显示,内容制作业务为集团带来收入5500万元,2014年则为1.1154亿元。对于亏损较大的原因阿里影业解释为2015年集团大部分项目处于研发与制作阶段。
黄国锋认为,阿里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要去做一个生态,“生态是你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联动,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他要让布局的每一个点都会产生化学反应。”
近年来以电影为代表的中国娱乐产业高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涌现丰富的投资机会和巨大的整合空间。阿里影业长远目标是基于互联网构建全新的娱乐产业生态,在此过程中将持续寻找及评估相关投资机会。
张书乐认为当前阿里、乃至整个影视行业都最为薄弱的一环就在于上游产业链,或者说是IP的制造和孵化。“此处的IP,不是仅仅简单的购买、拿来其他领域的成熟文创资源,更多的应该会是在培育编剧、原创内容上下功夫,而且同时还会辐射到衍生品的链条上,毕竟阿里的根本立足点是电子商务。”
对于阿里未来的发展战略,在业界看来难点在于布局策略的具体实施。“现在看来,阿里所谓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影业的路数,并不成功。”张书乐指出目前阿里互联网+影视的发展策略,仅仅简单地实现了O2O选座、在线播放等简单的聚众功能,制造了一条扩大“票房”的捷径,在发行上扩大了通路。但对于影业自身的内容提质,并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现在对于影视产业和相关阿里的竞争对手,乃至从互联网杀奔影视行业的‘野蛮人’而言,最大的难题就在于,顾客在那里、店铺也开张了,货架上的东西有没有人喜欢。”张书乐表示。
(张玉 石英婧 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