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移动互联网十大最具活力行业:VR即将风靡全国
2016年4月22日,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报告——《2016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趋势报告•行业盘点》。报告显示,2016中国移动互联网十大最具活力的行业是:VR、移动营销、新媒体、文化影视、企业级服务、大数据、智能硬件、物联网、互联网体育和在线教育。
虚拟现实诞生于1960s,并不是新鲜概念,但这次VR发展浪潮确实前所未有,事件起于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Oculus VR,2015年这股VR旋风开始刮入国内。
虚拟现实的核心技术将于2016年逐渐普及,预计2016年将有更多厂商和设备能够在核心技术参数上达到VR级,这也是虚拟现实在消费市场爆发的必要条件,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VR市场规模将突破550亿。一条完整的VR产业链包括硬件设备、内容制作、行业应用、分发平台、周边服务、用户等方面,围绕任何一个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相对于硬件,目前市场上内容创作太少,优质的内容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将在2016年加入内容创作大军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连接到娱乐、旅游、医疗、教育、社交、购物、体育、房地产等方方面面。虚拟现实尚处于导入期,预计在消费级市场真正的爆发尚需2-3年时间,而爆发的领域或首先在娱乐业,游戏和电影将是最有可能的两个方向。但也有不少分析人士预言,或许首先引发VR爆发的是在色情行业。VR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在硬件、内容、交互的合作生态圈正在形成,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当前 VR 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空前关注,大量资本与企业进入 VR 领域,互联网巨头也积极纷纷布局 VR。在 B 端市场,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而在消费者市场,VR 离真正的普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知道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却不知道被浪费的是哪一半”,传统的营销手段浪费了企业太多的营销成本。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企业营销需求的高速增长,移动营销企业频频受到资本市场的亲睐,移动营销正在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4年起,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增速均保持在100%以上,2015年市场规模达592.5亿元,预计2018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2016年中国移动营销产业图谱
现阶段,移动营销进入高速增长期,营销形式逐渐多样化,社会化媒体营销、移动整合营销、移动大数据营销及程序化购买成为关注重点,移动营销日趋常态化。企业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和场景化等优势,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应用,整合相关生态资源,构建完整的移动营销生态链。未来,移动营销也将尝试与更多的技术相融合,如“营销+VR”,移动营销追求的“深度互动”、“游戏化”、“定制化内容”和“感应式实时反馈”等。
移动营销作为千亿级别的市场已经得到产业链各方的认可,品牌广告主正逐渐加大对移动端投放的比例,移动营销的价值得到重视。随时移动营销产业链的各方如第三方检测等的继续完善,中国移动营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 2015 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开始逐渐关注新媒体投资,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认可,出现了对新媒体投资的小爆发,一个微信公众号动辄融资上千万元,估值过亿,还出现了专门面向自媒体的孵化器和投资新媒体的基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内容的争夺就是对流量分配权的争夺,传统媒体时代个人缺乏发言机会,PC 互联网时代,网站编辑掌握着流量分配权,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微信等出现以后,流量分配权下放,许多内容生产者获得了超过平台方的流量分配权力,并且逐渐摆脱了平台方的操控。而这些内容生产者实质上是一个个 IP,当这些 IP 向其他平台转移时,背后的流量也将追随而去,这是投资新媒体内容的真正价值所在。未来市场尤其是巨头将上演一场持久的争夺流量分配权的“游戏”。垂直化、细分化、视频化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每一个社群、行业、场景都可能产生若干个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使传统媒体机构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瓦解,导致优质内容的供应岌岌可危,用户对内容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新媒体这种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正处于机遇期。
过去一年影视行业百花齐放,动辄上十亿的电影票房,不断刷新冠名费用的综艺节目,文化产业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中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 1 万亿元左右,缺口超 3 万亿元,围绕文化影视产业的创业和布局大有可为。2015 年文化产业总并购数量 160 余起,其中以影视产业总金额最大,达 507 亿元,如阿里 45 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万达 35 亿美金收购传奇影业,文化产业的并购热潮在巨额资本的推动下涌上浪尖。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等传统的影视公司在立足身制作和发行业务的同时,进行泛娱乐布局;而以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则通过一桩桩的投资与并购,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政策与市场红利的持续助力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新的模式开始出现,如团购和在线选座,电影首映礼出现在移动直播平台,影视投资方面更是出现了众筹的新模式。
巨头争相追逐文化影视的背后主要原因在于对优质 IP 的争夺,毕竟掌握了 IP 就掌握了用户,掌握了用户就掌握了金钱和未来。
企业级服务分为三种: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Saas 软件即服务。据统计,美国有 2700 万家企业,超百亿美金市值的 SaaS 企业有 100 多家,仅甲骨文、SAP、Salesforce 三大 2B 公司总市值就达3500亿美元,等同于BAT三家总和。而我国共有 2200 万家企业,仅有 300 多家企业级服务提供商,2015 年中国企业级Saas 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市场超过百亿美金的为 0 家。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2B 市场就像一个新生儿,虽然弱小但是潜力巨大,而且未来总市值将会超过美国。回顾 2015 年,各类垂直型 2B 平台快速崛起,从财务报销、薪资社保到数据分析、云计算,各类创业新秀不断杀入;从钉钉上升为阿里战略级业务到微信推出企业版,巨头在万亿级市场的圈地占位也拉开帷幕。
企业级服务市场出现高潮的原因有三:一是近年移动互联网在经过腥风血雨的纷争之后,购物、社交、资讯、搜索等诸多面向消费者的 C 端市场已基本定局,消费级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面向 B 端的企业级服务市场则成为了新的机会。二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浪潮中,加上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滋生了企业服务的需求。三是人工智能、物互联、云计算、共享经济等的共同激活。企业级市场或将诞生下一个 BAT。
什么是大数据的力量?看看《纸牌屋》就知道了,奈飞公司通过对 3000 万付费用户数据的挖掘,从受众分析、定位、接触到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的数据引导,使得《纸牌屋》一炮而红,也使奈飞公司股价狂涨 26%。现阶段,人类正从 IT时代走向 DT(Data Technology)时代,IT 时代是以信息流为中心,DT 时代是以数据流为中心,而数据的重要价值在于预测。传统行业嫁接互联网,产生的是加法效应,而大数据创新驱动,产生的是乘法效应,价值呈指数递增。当前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政府、企业、个体都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裨益,而一批真正与大数据相关的、利用大数据解决行业问题的服务或者技术公司也将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但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是有效的,垃圾数据同样也是海量的,只有占领和挖掘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区,才能找到生存点,不至于被边缘化。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逐渐普及,数据的重要性得到了政府、行业、个体的高度认可。尤其于企业而言,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资产,可以帮助企业极大优化营销、行政、生产等各个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顾 2015 年的智能硬件领域创业,谷歌、 Facebook、微软等国际巨头,BAT 等国内大佬都争相角逐,巨头们的领跑将开启智能硬件一个新的时代。业界一般把 2014 年看做中国智能硬件发展的元年,2015 年智能硬件产业迎来政策、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利好。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至少有超过 200 家以上的智能硬件公司完成了 A 轮融资,以智能家居为例,2015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 431 亿元,预计 2018 年将突破千亿元。
智能硬件产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以及无人机、机器人等,如小米已经逐渐从智能手机衍生出一条涵盖可穿戴设备、家电、出行等的智能硬件生态产业链。目前国内智能硬件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技术上并没有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与国际主流的智能硬件生产厂商仍有较大技术差距,看来智能硬件不是光靠讲故事和卖情怀就能存活下来的。
智能硬件在经过前几年的“热炒”和市场的淘汰洗礼后,如今又重新回归公众视野,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已经进入到理性发展阶段,智能硬件的上下游产业链及行业生态已经开始形成,但是技术仍是关键。
物联网意味着人类的通信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拓展和延伸到了人物物品、物品与物品之间,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2016 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物联网的脚步正在悄然逼近,中国制造业将在物联网的驱动下迎来全新的变革。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2017 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万亿元。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难以分开,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物联网将借助这双“智能”翅膀,在未来大放异彩,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如医疗、餐饮、家居、智能传感等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物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术语,更为重要的是,物联网将成为继第三次信息革命后又一次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相比几年前的一个概念,如今的物联网已经代表着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生活智能化的抓手。
2014 年 10 月,国务院提出“未来体育产业将引入市场化手段,赛亊审批权和转播权放开,到 2025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5 万亿元。”成为又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互联网正在给古老的体育产业赋予全新的商业空间:一是服务在线化,赛事直播、社交、购票、护理呼叫等全部在线完成;二是产品智能化,场馆、穿赛设备、训练器械甚至是运动服饰走向人工智能;三是竞争数据化,利用大数据指导竞技战略、定制训练/饮食计划、监控用户画像等。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5 中国互联网体育用户达到 2.9 亿,体育行业规模增值 4000 亿,而当前体育用品的销售额占整个体育产业超过 70%的市场份额,赛事运营、体育媒体、场馆服务等在内的体育服务业占比则很小。
2015 年,乐视体育、虎扑体育、耀宇文化传媒 3 家体育公司获得上亿元融资,20余家体育创业项目融资千万级别,10 余家体育公司挂牌新三板,巨头和 VC 纷纷往里“撒钱”。作为奥运年的 2016 年,大型竞技赛事 IP 和赛事运营是巨头关注的重点,未来将有更多的俱乐部像恒大淘宝一样走向资本市场。大众赛事和基础训练领域也有较大机会,体育 O2O、健身社交、可穿戴设备、体育营销、体育经纪等将是热点。
互联网体育产业正处于行业发展的启动期,预计在 2018 年前后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体育产业正一步步迈向黄金时代。
2013 年前后,在线教育初步发展,腾讯、百度、网易等开始涉足互联网教育。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 1711 亿,2018 年将达到 3510 亿,市场增长十分迅速。
在线教育市场主要包括学前教育、K12、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辅助学习工具、语言学习和教育平台。在线教育以其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作用等优点,迅速吸引了海量用户,2015 年中国移动教育用户规模达到 2.49 亿,尤其在中小学中的渗透率将越来越高。与其他 O2O 平台相比,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难以靠烧钱补贴来改变消费者的习惯,用户对价格并不是特别敏感,优质的教师资源和口碑才是更为核心的因素。在完成原始用户的积累后,各细分领域将开始商业模式的探索,2016 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将上演行业大整合,K12 或将成为在线教育的爆发点,各细分领域在持续深化的同时也将面临剧烈震荡调整,有效商业模型的确定将成为当前部分已相对成熟企业最重要的目标。
总的来说,在线教育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在移动端的普及度也将大大提高,产品的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不仅覆盖各个年龄段,在内容上也将涉及更多领域。
(文章来源:艾媒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