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号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完成
号称中国“一号工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出实质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公开表示,作为顶层设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会很快出台。《规划纲要》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各有定位,具体内容包括交通互联互通、环保协作和产业转移三个方面。
京津冀的提法起源于20世纪80时代京津唐工业区的概念。当时,在中学的教科书里,京津唐与辽中南、沪宁杭、长三角并称为中国大陆四大工业基地。30多年过去了,沪宁杭的提法早已被长三角所替代,长三角、珠三角也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都市连绵区。
国家发改委2011年正式启动“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此后3年多时间里,围绕着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出现过多种讨论方案,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这一最终未能面市的规划被业界冠以“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直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要求北京、天津、河北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由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成了我国“一号工程”。
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难在“发育不良”的现实。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均GDP只有长三角的77%、珠三角的63%,但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已经直逼10万元大关,但河北人均GDP只有3万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一截。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属于“众星捧月、交相辉映”,而京津冀城市群属于“众星伴日、黯然失色”。
由于治霾的压力,河北已经陷入削减落后产能的泥沼。2014年河北共计关停9360家环保违法企业,相关测算显示,这影响了河北GDP增速1.7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GDP增速仅为6.5%,排在全国倒数第四。在此背景下,河北如何才能与京津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提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记者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已经基本确定,即为“两核三轴一带三重点”,所谓“两核”是指北京、天津;“三轴”是指北京-天津-塘沽主轴、北京-保定-石家庄拓展轴、北京-唐山-秦皇岛拓展轴;“一带”是指秦皇岛-曹妃甸-滨海新区这条沿海经济带;“三重点”是指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中关村、唐山曹妃甸这三大重点开发地区。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孟祥林撰文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应该分“四步走”,第一步是京-津-廊一体化,因为“在以京津为双核的华北城市群中,廊坊应该成为疏解京津功能的首选区域”,其中“京津之间的廊坊(亦即‘北三县’)较天津以西的廊坊具有更好的发展态势”,这与廊坊提出的“北三县”是河北打造环京津新增长极的“引爆点”不谋而合。
孟祥林提出的“四步走”后三步分别是:京-津-保一体化、京-津-唐一体化、京-津-石一体化。
从目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态势来看,廊坊、唐山、石家庄、保定等地也确实是热点地区。比如,在备受关注的北京“动批”“大红门”商圈的疏解搬迁中,商家去向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国际贸易城、廊坊永清、保定白沟、天津武清等地。再如,北京重要工业项目的外迁中,位于沿海经济带的唐山曹妃甸、沧州黄骅港、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方,成为项目落地的热点地区。
(李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