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西之水:从宪政民主如何走向军国主义的日本
导语
国人看近代日本,兴趣多在首尾:首是维新,尾是二战。但首尾两段加在一起,不到30年,首尾之间却有48年。只吃首尾不食中段,岂不是错过鱼之最鲜?鱼身中间的时代,几十名渔妇反抗,能引起内阁总辞职;这个时代,天皇逐渐走下神坛;这个时代,男子普选实行,日本走在民主前列。但随着政党内斗升级,军部介入其中,影响甚至控制政党。最终军部全面控制内阁,日本也逐渐走向战争。从大正民主浪潮到昭和维新,日本如何从民主化运动中一步步走向军国歧途?—萧西之水
本期嘉宾 萧西之水
萧西之水,新锐日本史作家,曾游学于美、澳、日等环太平洋国家,出版作品《谁说日本没有战国》、《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在《中国经营报》开辟专栏《军国歧途》专栏,详解日本曾经多么接近民主,却又走上军事歧途,深受读者喜爱。
正文
海军是亚洲各国近代化的重中之重,而中日之间不管是甲午海战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军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起现在日本,国人第一个关注点就是明治维新,因为明治维新后海军在甲午海战战胜了中国。为什么明治维新可以成功,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大家就会从各方面去比较,中日文化,体制,思想等方面有哪些差异。另外一方面关注抗日战争,了解侵华日军有何种暴行,中国军队的抵抗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表现。
中国都带有民族情绪,这也正常,我不想评判日本近代是什么角色,我关心近代日本做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对中国又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
现代日本一共有77年,从1868-1945,其中明治维新一共21年,从1868年到1889年,宪法的成立,抗日战争从九一八开始算起,不过14年,21年+14年不过35年的时间。77-35=42,也就是说,日本近代有42年我们是并不关注的。而今天我们要说的,1913到1936年的历史,讲述日本如何从民主化时期走入到军国主义的歧途。既然你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倡导对外扩张,发展成为军国主义,那大家就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我之所以聊这段历史,是因为很多人并不关注这段历史,因为大家的价值观,近代明治维新不仅是国家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军国主义化的过程,日本一方面在强大自己的国家,同时对外扩张,从甲午战争经过日俄战争再到抗日战争,大家认为这是的必然结果。
但是我想说对外扩张和军国主义在逻辑上本身没有联系,历史上战争非常多,对外扩张的国家也很多,包括我们中国也是充黄河、长江流域到现在的“大公鸡”,与日本非常相似的,比如阿根廷军政府,智利军政府并没有发生对外扩张战争,所以对外扩张和军国主义是没有必然的联系。那咱们天天批判军国主义,它到底是什么东西,讲的是什么一个概念,今天就想跟大家好好聊这个问题。
我个人观点,军国主义是一种国家统治形态,是用军队的各个部门代替行政的部门,比如国家有民政部,但是不起作用,不用行政部门,而是用军队的分支机构来代替。用分之机构,行政职能架空,军队通过中央的集权体系,统一调动国家资源。让国家经济首先向军事倾斜,而不是想民生倾斜。大炮和黄油之间先选择大炮。具体到日本,日本的军国主义,到同时代的德国、意大利、阿根廷、智利,它运用的是架空的手法,而不是直接通过军部统治。而是通过军部影响内阁总理大臣即影响首相的决策,给国家创造更强的军事氛围。
议会制国家,真正的中枢应该是内阁,最高行政长官是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但是在1936年,外务省出身的文官广田弘毅担任首相之后,全面向军部妥协,从而建立军部和大本营联席会议,几乎影响了日后所有开战,包括战争的进行,物质保障,后勤等。议会制国家,真正的中枢应该是内阁,最高行政长官是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
联席会议天皇临席,首相主持,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总长这些官僚一起讨论问题。会议很明显文官少数,军部大臣占据多数,联席会议全部以军部大臣为主。
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军部进一步打破了这种联席会议制度,由陆军军人东条英机直接出任首相,同事兼任军部大臣。彻底掌握政权体系。所以,我认为,直到1941年,日本完全陷入军国主义的深渊。不需要考虑内阁的意见,因为军部的人就是掌握内阁。问题来了,日本为什么成为军国主义国际 ,我一直在强调日本是军国歧途,是错误的道路,它就没有走向过正确的道路吗?我认为不是,日本近代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藩阀阶段、政党阶段和军国阶段,分别对应明治时代,大正时代和昭和前期。
先说藩阀阶段,推翻江户幕府的“藩”,实权人物在明治组成了“阀”。比如熟知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他们就是萨摩人,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出自于长州藩。藩阀首脑在明治时期掌握几乎全部势力,那时候日本有建立内阁、宪法,但是高层政治局限于这两个藩的人,明治中前期的日本萨摩藩和长州藩又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幕府,又称为萨长幕府。很明显,藩阀时代整个国家的政策运转都局限在一个小屋子里,小圈子里。这难以说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独裁的国家,早期日本也有推翻这个政府的想法,但是被遏制了。
而随着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明治时代宣布结束。这个时候国家的议员,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治时代的问题,我们不仅有战争的胜利,但是我们也有阴暗的方面,独裁不民主的地方,我们要保护宪法,要走向民主化,大量的民众运动出现了。就在1913年2月,明治天皇刚去世满一周年,东京数万民众聚集在东京国会门口,要求藩阀领袖下台,国家不能任由藩阀独裁,必须要有可以民选的政党领袖。
在明治天皇去世的1912年,日本爆发了一场围绕着天皇在这个国家地位的论辩。我们以前认为,天皇在近代日本掌握国家全部实权的领袖,旧日本宪法第一条写道,天皇万世一系掌握国家统治权。但是,明治宪法第四条,天皇虽然有掌握统治权,但是要遵照宪法,这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而不是存有很多军国、封建性质的宪法。这个宪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1912年,围绕着宪法的第一条和第四条,两位著名学者展开了一场非常大规模的论辩,持续了半年以上,双方往来的文章也写了7,8篇。最终的结果天皇机关说,天皇机关说是一个国家普通的执政机构,不是国家绝对意义上的统治者,一方面动摇了天皇的神权地位,另一方面也给宪法的解释带来直流。整个大正时代,一直到昭和时代的前期,天皇机关说都作为正通解释。甚至于,昭和天皇本人在战争开始前,他说,我不信天皇是个神,我认为天皇是国家的机关,这是天皇本人承认的事情。
天皇机关说的影响下,民间的学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主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人叫吉野作造,他写了很多关于民主主义的作品,民主主义写作民本主义,那个时代日本的国体是君主立宪制,不允许民主这个字登上大雅之堂,当时吉野作造就改了这个字,但是宣传的还是西方的民主主义。就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家对政党领袖的呼唤越来越多。1914年一战爆发,一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日本就成了一个提供粮草的角色。到1918年一战结束,日本官方储备的黄金上升五倍,甩去了日俄以来11亿的欠债,获得了28亿的债券,经济提振。各地财阀,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再考虑到民生的问题,把国内必需的大米卖到了国外,造成日本国内米价大幅上升。1918年1月到9月,米价上升了4倍多,从一石米从15日元上升到40日元。
而就在1918年7月,在日本小渔村十几个渔夫,去米市请求老板把米便宜卖给他们,这个请愿活动形成一个风潮。从8月开始,全国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都出现大规模的集会,万人游行,砸了很多米店,要求米店降价。这场暴乱叫“米骚动”,遍布日本一道三府三十七县三百六十九个地区,先后有数百万人参与,日本官方出动了10万军队镇压,一个多月才镇压下去。这件事情给当时的日本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藩阀政治基本就此消亡掉。
1918年9月底,日本议会第一大党元首原敬成为国家首相,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首相。实现了政党的领袖担任领袖后,民众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争取第二项权利,国家的普通选举,也就是普选制。什么叫普选?就是满足了一定的年龄条件,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当时的日本有个规定,必须缴纳年度国税10日元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进行选举。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月工钱是15日元,10日元的国税非常高。所以,能够交得起的人很少。在拉选票时,竞选人不需要找底层的贫苦人,只需要去找当地的富商豪族,所以,选举制度变味。所以当时的民众一直在反抗,意图实现普通选举制。
当政治上的运作不能一蹴而就,刚刚立足,藩阀制度的余孽,军方势力阻挠,但是日本民众出现一些急躁情绪,不能忍,他想要的,明天就要看到。在这种状态下,1921年的时候,首相原敬就被自杀了,缘由就是实现普通选举制上过慢。最后经过一系列运作,普通选举之在1925年时候正式通过,日本所有超过25岁的男子都可以选举,但是女性不能选举,这是一种歧视,不光日本,其他很多国家都不允许女性参政。所以相对之下,日本在当时的民主浪潮之下是站在前列的,在东亚也是第一个实现普通选举的国家。
但是我认为,普选法就这么通过不一定是好事。在1928年第一次普选之中,选民数从300万人,增加到1200万人,另一个问题出现,媒体对于大众的影响非常非常强。民众对于高层政治的直接影响越来越重,而媒体对于民众的影响也非常强,如果媒体一旦煽动什么东西,或者本身被激进分子煽动,国家政治会朝着非常不好的方向发展。
而日本当时就面临这个问题,20年代的时候,日本出现瓶颈期,这个时候日本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高速腾飞之后的滑落,国家发展处于停滞装袋,很多人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各种国家改造 运动出现,有些人认为学习美国的全盘民主制度,学习苏联计划经济制度全盘苏化,或者打破美国苏联,建立适合日本的体制,所以,就需要彻底的革命。倡导国家改造的革命派很有趣,领袖北一辉,他早年间对于中国革命非常怀有同情和支持的。他和宋教仁关系很好,在宋遇刺后,他还在在中华民国奔走相告,要彻查此事。他回到日本后,对日本很不满,他认为明治维新是一个非常不彻底的革命,日本要想建设好,需要掀翻现在的制度,必须要学习中国,做一次非常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他在1923年出版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在知识分子圈中非常具有爆炸性,吸引了很多年轻将校级官兵,包括中下层民众,跟随北一辉的脚步。而北一辉的设想就是,首先宪法停三年,三年后实行军管,由军队统治国家,废除贵族制度,建立由天皇直属的国家。北一辉的影响之下,中下层军管非常具有侵略性,他们希望能够推翻官僚体系。而这一点介入到政党的争夺中。
1927年,日本最大党派立宪政友会出现了分裂,相争不下,削弱了政友会的实力,另一个大党派宪政会登上了第一大党的宝座。而为了与宪政会抗衡,政友会引入了军方的势力,引狼入室,而引入的人是田中义一。这件事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直接促成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的行动。但同时对于日本的高层有很大的意义,这件事之后,昭和天皇震怒,下令田中义一撤职。
这之后,日本进入了一个平稳的时期,和中国关系有所修复。1929年到1931年之间,日本由民政当执政,他们很温和。可是日本陆军内部形成少壮派实力,他们认为与其保持这种状态,欧美妥协,中国不占领,不如出击占领更多的土地。所以又了31年918事件这个事情。918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可能比对中国还要大。因为日本高层不管是军方还是政府对这事很不赞同,但是中下层军管他们希望借助这事争取功劳,同时进一步扩张军队的势力范围。
针对918,当时政府的态度是坚决要求不要扩大化,但是军部的看法是如果政府一定要求不扩,陆军也没有必要反对,如果满洲出现别的事情,陆军就发动自卫权,对这件事出现临机处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而在这件事情,政府最终向军部妥协,允许军部发兵到满洲的各个地方,酿成了九一八事变后扩大化处理。但中国也没有束手待毙,当时中国指望国际联盟来帮我们处理这件事。但当时的国际联盟处理非常暧昧,虽然承认满州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却并没有把这个地方交给中国,而是雇佣日本人任军事顾问这件事情对日本很有利,日本外交系统也乐意接受。但是,日本军方有别的举动。当时关东军在打下东三省之后,为了确保南部安全,要打热河。但是出军热河的这个时间点和国际联盟提出对日本有利的提案时间点就重合了,如果日本接受了提案又打了热河,就会引起质疑。如何发生在一般国家,政府下令直接撤军。但是,当时日本军队不听政府的调遣,政府也没有把握能完全掌控军队的势力。所以政府一方面被军方压着,一方面被国际联盟压着,于是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但推出了国际联盟是日本外交上的重大失败。
事后的历史走向来看,当日本国际代表走出国际联盟大门那一刻起,日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随着军队的势力不断庞大,出现两股势力,一个是皇道派,一个是统治派。统治两派有一个共同点,都希望军部掌握国家政权,皇道派认为天皇掌握政权,掌握行政机构。而统制派认为现在机构还不错,只需要高层听从军部掉钱就可以。
两派在思想上只有微妙差异,皇道派都是中下层的军官,统制派的人以中上层的军官为主,有中下相争的意味。很明显统制派占据优势,皇道派为了实现理想,就展开了大面积暗杀活动,被暗杀最高级别的军部官僚就是军部少壮派领袖永田铁山。永田铁山去了之后,统制派继续压榨皇道派。也引起了皇道派更强烈的反扑。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军官带领几千人冲入东京,占领了东京各大要道,杀了很多政府军部高官,这给日本的中枢造成了很多的打击,虽然统制派把皇道派倾剿一空,但是也让局外人看到军部的强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反抗军部。226事变之后,新首相广田弘毅,全盘接受了军队对政府的所有要求,借助内阁借助政府来统治国家,日本的军国主义在这一刻基本定型下来。
总结一下,日本并不是自己选择这条歧途的,而是各方利益纵横捭阖之下,理念的推动之下,国际局势影响之下,阴差阳错的走上这条路。是日本在民主制度还不完全的时候,收到国内外重大冲击,逐渐走错了路。
我每次提出偶然理论时,很多人会质疑,这里就没有必然吗?这里有必然因素吗?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日本人民族性格或者文化传统,一定存在军政府的影子,一定存在军国主义的基因的话,其实这种东西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现在还有人问我,日本军国主义还会复兴吗?我想说,完全没有这个土壤,不管是制度、文化、还是历史本身发展历程上,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纵观历史,军政府统治,或者军国主义,或者叫纳粹,这种类型的国家都是在国内经济发展到一个瓶颈期,开始向国外转移自己的矛盾和生产力,这个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军政府专制。而日本现在已经完全过了这个时期,所以,我认为不太可能出现军国主义复兴。
(中国经营者俱乐部·中经微分享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