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跟中国人学“反围剿”
过去几年,英特尔处于痛苦的转型期,在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杨旭看来,这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交叉口,万一处理不好,整家公司可能就要往下走。
平板:一路狂追
过去几年,英特尔面临的最大挑战是PC市场开始放缓,而在爆发的平板和手机的移动市场,英特尔却在犹豫中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不得不一路狂追。
两年多以前,英特尔开始布局深圳,与当地的白牌企业合作,英特尔称之为中国技术生态圈(China Technology Ecosystem, CTE)。
在英特尔过去的工作方式中,要先看自己的技术是不是准备好了,然后再规划要花费的时间,然后要方方面面都妥当之后才推出产品,这也是传统PC业的工作方式。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与深圳的一些ODM、IDH厂商合作生产平板,对英特尔来说是一种学习。杨旭说,本地企业的工作模式“有点像中国大排档,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原材料,他们看市场上6个月之后需要什么,而不是看一年、两年后,然后在最后一分钟决定炒什么样的菜,很快就把菜炒出来。”
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2014年Q3季度全球平板处理器市场价值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苹果以30%的份额位列第一,英特尔以19%的份额位列第二,第三位则是高通公司,份额14%。2014年英特尔平板实际出货量高达4600万台。
杨旭坦言,两年多在深圳投资生态圈,英特尔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平板的市场份额,还是工作模式的调整。“大排档”模式的特点是短平快,具有灵活性和冒险性,通过快速创新去抓住市场机会。
物联网:弯道超车
移动终端的变化非常快,从战略角度考虑,英特尔不能只是追赶,而要把重点放在未来市场的趋势上,寻求突破性的方向。所谓的“突破”就是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
杨旭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复杂性更高,因为产品太散,成本更低,花样更多,在这个时候的产业和芯片的发展规律将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就是我们要去探索、共同关注的。”
曾在移动业务落后的英特尔,这一次认定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方向,认为这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2014年英特尔重组成立了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在物联网到来之前就开始布局自己的战略。
在英特尔2014年财报上显示,物联网已经为英特尔在2014年带来了21亿美元的收入,而这几乎是移动通信部门的10倍,是英特尔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也被业界认为是英特尔未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英特尔在平板领域摸索出来的方法也将用在物联网上,比如扎根深圳,广泛合作,扶持创业公司,快速创新。2014年4月份,英特尔将自己每年最重要的技术峰会IDF移师深圳,宣布成立首个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同时,英特尔宣布设立1亿美元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11月,英特尔又以“智能物联,从芯开始”为主题,在深圳首次召开物联网创新产业峰会,引来更多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新生态。
中国:策略之变
2014年9月,英特尔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约15亿美元),获得20%股权。谈及这个大手笔,杨旭表示,英特尔如果要在通信领域,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有所突破,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重地。中国大量的手机市场是主流级以下价位,所以对手成本控制、设计周期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于英特尔来讲是挑战。
“英特尔很早就判断到了移动终端的变化,但是我们的速度不够快,采取的方法也不够准确。”杨旭认为,移动终端新品速度很快,可能半年就要跌代,而英特尔以前设计电脑芯片的周期是1~2年,显然无法适应新的市场。这正好是展讯和锐迪科的优势所在。同时,英特尔的优势在于芯片的高计算能力。这笔投资,对于英特尔在移动领域上追赶的速度带来帮助。当然,不可忽略的一层因素,这两家是中国公司,会获得中国政府的认可与支持。
国际IT巨头进入中国已经三十年左右,三十年前他们学习中国市场,然后适应并慢慢引领产业发展,现在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把产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还要关注国策的方向。如果不关注政府的导向,像以前那样埋头拉车,公司肯定就很危险。”杨旭认为,15亿美元的投资,促进双方真正的合作,把英特尔的技术带到中国,中国的技术与英特尔融合之后再带到世界。
现在很多变化、很多创新都发生在中国,与20年前大不一样。20年前变化都是发生在国外,再慢慢带入中国。“英特尔以前在中国的重点是市场推广,每天想的是怎么宣传,怎么跟渠道商合作。”但是现在,从定义产品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最后进入市场,新产品、新业务模式、新服务模式,全部都首先发生在中国。投资展讯和锐迪科,将是英特尔对中国未来布局的一个突破点。
杨旭深感当下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候,产业的过渡期,每个人对趋势的判断不尽相同。虽然2014年的布局顺利,但走过那个交叉口后,英特尔依然要时刻警惕。“成熟期与动荡期采取的策略不一样,没看清楚的地方千万别随便冒险,但也绝对不能不动。”
(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