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All In Agent,安全智能体成应对“超级黑客”的关键
文|王雅迪
ID | BMR2004
8月6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360 互联网安全中心及 ISC.AI 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ALL IN AGENT”为主题,聚焦智能体时代的数字安全与人工智能前沿。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就“ALL IN AGENT”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明确指出,往年的大会总是在谈安全,今天要换一个话题,就是跳出安全看安全。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间太久了,我们要看看世界在发生什么,看看AI的浪潮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改变,再看看从AI的视角来看到底对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01 智能体演进的清晰路径 周鸿祎在大会演讲中开宗明义:“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但仅有大模型是不够的。”他指出,过去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的两大痛点——推理能力不足和缺乏独立做事能力,前者在近一年已显著改善,但后者仍未解决。“大模型缺少‘手和脚’,不会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AI发展如果停留在大模型阶段,只能成为玩具,而非生产力工具。” 周鸿祎强调,“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智能体才是解决之道。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其核心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任务规划的能力。 对此,周鸿祎在大会上揭示了智能体演进的清晰路径: ——L1聊天助手,本质上是聊天工具,擅长提建议或提供情感陪伴,属于“玩具级”智能体,比如GPTs; ——L2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已经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但必须由人类来设置流程,AI来执行任务,人再通过操作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L3推理型智能体,已能实现AI自主规划完成任务,像是人类制造了一个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特长的员工,他们单兵作战的能力很强,可以看作一位领域专家。但受限于技术框架,面对跨领域复杂问题时,仍会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无法实现多层级思考下的全局优化; ——L4多智能体蜂群:纳米AI实现的革命性突破,即多个专家智能体可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拉群组队”、多层嵌套、分工协作。其性能表现出色,可连续执行1000步的复杂任务,消耗Token在 500 万—3000 万,任务成功率高达95.4%。 纳米AI采用首创的“多智能体蜂群协作空间”技术,实现了智能体间的记忆共享,解决了“协同困境”,确保任务规划、协同执行、自我迭代的高效统一。其平台已汇聚超5万个L3智能体,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即可搭建自己的“Manus”(指代L3智能体)。在蜂群框架下,这些智能体组成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L4团队,能完成如“一句话生成10分钟电影级大片”的超长复杂任务,效率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惊人的20分钟。 02 AI 技术重构网络安全攻防格局 周鸿祎回顾,360在过去20年来始终深耕安全领域,不断攻坚克难。从当年首创免费杀毒模式守护中国网民安全;到后来探索数字安全“中国方案”破解看不见的卡脖子难题;再到人工智能浪潮下打造安全大模型解决安全效率问题……一路走来,360已成为企业中的数字安全及AI国家队行列,持续引领行业创新。 同时,他指出,AI技术的深度渗透正重构网络安全攻防格局,企业仍面临两大痛点: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极度短缺且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传统大模型虽能处理部分基础任务,却难以应对复杂流程化的日常运营工作,导致防护能力落地受阻;另一方面,过去“一将难求”的黑客,如今可通过AI训练出“智能体黑客,这类自动化攻击工具能自主完成系列攻击任务,且依托算力可批量复制,一个人类黑客甚至能管理数十、上百个智能体黑客,升级为“超级黑客”。 面对这样的重构格局,周鸿祎强调,安全智能体正在成为破局关键!从本质上讲,安全智能体就是安全运营专家的数字替身,它以安全大模型为“脑”,赋予工具调用、流程执行等“手脚”能力,完整复刻高级专家的分析、决策与实操能力。 对政企单位而言,部署安全智能体可快速弥补人才短板。只要有算力,就能拥有数十个虚拟安全专家,高效应对日常运营。更重要的是,它能适应“机器对机器、模型对模型”的新型对抗,重新掌握防御主动权。 作为行业首个以智能体驱动安全的企业,目前,360已实现全线产品智能体化,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体工厂”打造360安全智能体,为政企单位提供多元应用方案。 最后,周鸿祎强调,安全智能体不仅是对传统安全的补充,更是重构数字安全体系的核心力量。在AI定义未来的时代,只有主动拥抱安全智能体,才能真正筑牢数字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