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到了较量“瞄准客户群的聚焦精度”阶段

当前理想商业逻辑是: 聚焦客户群—营造品牌梦想—组织资源实施梦想—商业成功。在技术高度市场化的当下,客户聚焦能力和打造品牌梦想能力正成为企业向上发展的瓶颈,就看谁能最早突破了。 文|马振山 ID | BMR2004 最近小米YU7爆火了,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同行几乎都瞠目结舌,这个业绩同行们在两年内累计能达到都已经很了不起了。部分车企继而纷纷从小米挖人,试图实现销量爆火的梦想。难道雷军真的手握爆款流量密码吗? 01 如何聚焦用户群? 02 品牌下一个营销主旋律——“梦想营销” 03 组织进步助推商业成功
雷军在出席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时,曾针对小米为什么目前只生产1款电动车表示,中国每家车厂都在做车海战略,但“好的车有几辆就行了,干吗需要那么多同质化的车呢?”自己看完北京车展后挺绝望的,“这哪是在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从市场终端反馈来看,小米YU7的客户群基本在35岁以下。他们学历高,又是颜值控,是对科技和智能化有较高追求的科技发烧友,跟华为问界M9系列客户群几乎不重叠。当下小米YU7的提车等待周期最长在56周,可见小米YU7多么受目标消费者的喜爱,其心智定位极其精准。
小米做客户调研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一是面对面交流。雷军与300多名工程师面对面沟通需求,统计办公区停车场车辆品牌分布,以了解内部员工对汽车的需求和偏好。二是亲身体验。雷军试驾了170多辆车,并做了20万字笔记,深入了解每款车的优缺点。三是用户访谈。通过“三问法则”,询问车主对现有车辆的评价、换车需求等掌握第一手数据。四是大数据分析。整合用户在使用小米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运动、睡眠、设备联动频率等,结合社交媒体舆情、地理位置信息等进行深入分析。五是草根调研。拒绝依赖第三方报告,直接走到用户身边了解用户真实需求。
传统车企常规的调研也有一套长期形成的体系,如造型clinic、marketing clinic、FACOM,国内车企通常在车型开发前期让KOS、KOL介入造型定义、功能定义、新技术引入,增添了客户需求的分量。但是从当前市场竞争特性来看,这些已经远远不够了。在存量市场阶段,只有击中消费者心智的产品才可能形成爆款。如何击中消费者心智,密码得从需求金字塔理论去找。
马斯洛于1954年提出了描述人类需求层次关系和发展顺序的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形成了金字塔结构,一般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当下的主流趋势是“既要也要”。
情绪价值是当前比较时髦的词,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主要涉及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可以看到,“感性”的重要性越来越在营销领域显现出来,“人—货—场”理论、直播卖货、创始人IP、颜值控、小红书爆火现象就是体现。“梦想营销”会是下一个营销主旋律,“梦想成真”是一句古话,但也是每个人的终极目的,“中国梦”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美好的梦境,用在车的领域就是梦想之车,造型是你魂牵梦系的、内饰风格与外饰造型风格一以贯之,工艺超乎完美,功能点是你日常觉得是痛点而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品牌是完全可以向朋友炫耀的。一部梦想之车,就是既能够悦己,满足自己的审美追求,也能够得到朋友的艳羡目光,这是来自被尊重的需求。但是梦想是靠一整套方法体系实现的,这就是品牌,包括视觉、体验、价值观,同时也是靠细节来实现。举个例子:
雷军讲好故事的最根本的一条方法论就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发布会当成公司的第一产品,因为这是跟用户讲故事的最重要的场景。比如在发布会上,每5分钟观众会不会有掌声?每10分钟观众会不会疲劳?是不是应该插个短片,是插个段子还是插个图片?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要保证在这一个半小时里面能够让观众觉得全场无尿点。其对物料的要求也极高,公开的直播(如发布会、访谈)通常以4K HDR为主流规格,结合高码率压缩技术保证流畅性。
无疑,小米是懂品牌的。因为懂品牌,才知道带给消费者什么样的梦想和体验,这些梦想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远非做创始人直播那么简单。
实际上从全球流行的品牌运作上,打造品牌梦想理念基本相同,苹果从线上触点、线下的展厅,都走极简科技美学路线,与其产品造型、功能、体验相呼应。
JLR捷豹路虎也是在全球汽车界率先实施“梦想战略”的车企。JLR通过REIMAGINE进行战略顶层设计,采用新现代豪华主义Modern Luxury理念,启动了House of Brand战略,揽胜、卫士、发现、捷豹四品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愿景和梦想。在品牌屋的指引下,每个品牌的视觉、造型、工艺、技术、功能、卖点、触点、活动都一脉相承,让消费者感知到买到的车,相当于买到了实现自己终极梦想的载体。
反观国内车企,大多还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一个月开N次发布会,发布会上随性发挥、PK对手,大谈特谈自己有更牛的参数和技术,仿佛消费者不买自己的产品就是不睿智,他们骨髓里还是工程师思维,不是用户思维,根本不懂用户真正想要什么。
从产品营销到梦想营销,需要补很多课,我们大多数车企愿意为研发花钱,愿意为建工厂花钱,愿意为营销花钱买KOL和KOS,但是不愿意为客户打造什么样的梦想花钱。
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诞生流程大多师从全球车企,这几年由于竞争加剧,开发周期缩短、产品迭代加快,目前大众、丰田的全新车型在中国缩短到30个月左右,国内自主企业大致控制在20个月以内。部分车企已经引入了华为IPD、IPMS、PCT、PDT等模式,IPD负责“优生”,IPMS负责“优育”,双方握手互锁形成合力,PCT负责“卖好车”,对产品生命周期商业成功负责,PDT负责“造好车”。
引进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商业管理模式,是爆款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造好车、卖好车,最重要的一定是造用户的梦想之车。我们大多数车企在项目启动后,强调的是边际贡献、成本控制和项目周期,很少关心给客户的交付物达没达到梦想级别。初步统计,国内各车企平均车型项目销量目标达成率不会超过20%。
让我们看看这样的理想商业逻辑:聚焦客户群—营造品牌梦想—组织资源实施梦想—商业成功,在技术高度市场化的当下,客户聚焦能力和打造品牌梦想能力正成为企业向上发展的瓶颈,就看谁能最早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