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刚:中企出海应事先做好功课,制定系统缜密发展战略
通过科技赋能和价值观重构,从“逐利竞赛”向“价值创造”转化,打造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全球协助的可持续商业生态。
文 | 刘青青
ID | BMR2004
2025年6月11日,在中国经营报社、中经传媒智库、《商学院》杂志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的“破界·共生:新商业文明重构未来暨《商学院》第二届新商业文明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原副会长张少刚指出,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一股滚滚洪流,“不出海就出局”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政治、文化等种种原因,出海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机遇与挑战共存。
中国企业出海跌宕40多年,历经坎坷。张少刚指出,中国企业出海源起于改革开放,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1年,出海潮由国企主导。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开始对外投资,以出口营销和获得能源、金属等自然资源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2001—2008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投资战略逐渐从获取资源转向获取市场和技术,开始并购国外企业。
第三个阶段是2008—201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投资机会,扩大投资规模,购买海外廉价资产。
第四个阶段是2018年至今,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推出“制造业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政策;欧盟提出“经济安全”战略,对中国商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25年以来,美国对全球掀起的关税战,引发国际经济局势剧烈动荡,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形势。
在张少刚看来,地缘政治是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挑战。美国对华遏制打压持续升级,是对中国投资安全审查和限制最多的国家。此前美国连续5次全面提高中国产品的关税,对华关税最高曾升至145%,对此,中方采取了坚决反制措施。中美经贸关系处于双方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后最严峻的时刻。
另外,中国企业出海还面临投资地区产业发展配套不足的问题,具体包括投资地区产业链配套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东道国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此外,文化与制度冲突导致了中企出海合规困难、劳资纠纷和企业名誉受损。
面对中国企业出海的三大困境,张少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出海功课,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市场条件、营商环境。系统把握投资目的地市场容量、辐射能力、消费能力、竞争对手等;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地土地、劳工、税收、外汇转移等政策,以及各类鼓励措施和限制措施;深入研究投资目的地签署国际条约的情况,如是否是世贸组织成员、是否与我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
二是明确出海目标,制定系统缜密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和展示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增强投资受欢迎度,避免同质竞争;力争与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或精准嵌入当地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完整齐全的生产经营体系,保障生产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以长期经营为目的,力避中企“互卷”打价格战,寻求可持续发展,不给外方打压限制的借口。
三是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坚守“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危业不投”的投资理念,保持战略清醒;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投资前充分研判目的地政局、民族、宗教、治安、灾害、疾病等各类安全风险,力避陷入当地各种冲突;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做好应对突发和极端事件的应急预案;根据投资目的地具体情况,购买相应等级的商业保险,以保证人员和财产安全。
四是构建新商业文明,履行社会责任。掌握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等要求,设置企业合规师岗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实现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平衡好企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开展有益于当地社会民生的公益活动;通过科技赋能和价值观重构,从“逐利竞赛”向“价值创造”转化,打造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全球协助的可持续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