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t的“拉花哲学”:定义未来生活
Xbot的咖啡机器人不仅是一场效率革命,更是一场对咖啡品质的极致追求。Xbot的最终产品不是机器人,而是机器人做出的咖啡。 蛇年春晚,最“出圈”的莫过于“赛博秧歌”, 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了智能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 这几年西安文旅火出了圈,在秦始皇陵的餐厅,服务员扮成了“秦始皇”,做咖啡的是“兵马俑”机器人。经典的咖啡拉花如大白心、郁金香、美国树叶、天鹅等,如果你都不喜欢,这台机器人还能来个“私人订制”,比如把你的照片变成咖啡印花,情绪价值是不是足以拉满?类似的场景已经出现在首都图书馆、万达商城等很多地方。 这台咖啡机器人,来自影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智”),创始人唐沐算是中国的“老互联网人”,在QQ还不能自定义头像的那个年代,红头发的小女孩、三毛小男孩,还有青蛙、恐龙这些经典头像,都是唐沐主导策划的; 现在微信聊天中,大家常用的“捂嘴笑”“龇牙笑”等经典表情包,也是出自唐沐的设计; 此后唐沐去了小米,著名的小米音箱、小米路由器等产品,也是唐沐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的。如今,他带着全新的创业项目——咖啡机器人,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机器人赛道。 Xbot的咖啡机器人能左右手协同工作,学会了制作精品咖啡,做奶茶、摊煎饼、做烤肠、煎牛排甚至是片烤鸭都不在话下,但现阶段,唐沐并不考虑这些,不做奶茶、摊煎饼、蒸包子这些工作,是不想让机器人抢了“夫妻老婆店”的小生意,机器人要为人类服务,不能让人类没工作。“片烤鸭”的需求是北京某著名烤鸭店创始人亲自找唐沐谈的,但唐沐说,不做的原因是不能让机器人“拿刀”,毕竟咖啡机器人“闹脾气”,最多是把咖啡或热水弄洒了给顾客造成烫伤,而机器人动了刀,“我认为是比自动驾驶还要危险的事情。” 不过,做咖啡仅仅是影智的第一步,未来影智还将继续深耕垂直赛道,逐步扩展更多应用场景,实现家庭服务机器人化。Xbot咖啡机器人是如何“养成的”?从咖啡机器人到家庭服务机器人,需要翻越哪几座山? 01 请“咖啡师”当师傅 让机器人“左右开弓”,1分多钟就能做出一杯有精美拉花或印花图案的咖啡,吸引了不少人纷纷前来打卡。 如今很多打工人靠咖啡“续命”,如果在连锁咖啡店点一杯咖啡,默认是中杯,即12oz(约350ml),某些品牌咖啡价格低至9.9元。当下,Xbot的机器人,统一使用普通小号纸杯,即8oz(约230ml),一杯拿铁的价格是18元,单从这一角度看,Xbot的咖啡可以说是“量少价高”。 今年夏天,Xbot将推出双杯型机器人,冰咖啡量将比热咖啡多。事实上,让机器人卖不同杯型的咖啡,当前还有点难度。在训练阶段,机器人全部是拿8oz的杯型训练,所有能力都在8oz的基础上建立,如果临时让机器人拿不同大小的杯型,拉花往往难以成型。 别小看拉花这件事,这不仅涉及流体力学的相关工作原理,更与咖啡师的经验(手法)有关。训练机器人拉花,影智“像素级”地复制咖啡师的动作和手法,把装有各种传感器的动作捕捉设备戴在咖啡师手上,让机器人一点点地了解咖啡师的拉花动作,请咖啡师当“师傅”,手把手教会Xbot机器人拉花。 起初,影智请一位咖啡师,至少花一周的时间,一个花色的拉花要反复做很多遍,由传感器收集所有的数据进行“拟合”,现在,一位咖啡师可能只需要2—3遍,机器人就“学会”了拉花。 有人曾向影智提出,能不能让机器人“创作”拉花?唐沐说,虽然现阶段就像大语言模型一开始只是复刻模拟人类,但或许哪天影智自己训练的咖啡大模型就能突然“灵光一闪”学会创作拉花,然而现在这一能力还未“涌现”。 02 从机器人到“智能”机器人 如果没有Ai加持,Xbot只是一台会拉花的咖啡机,在智能化应用涌现的今天,AI加持则为Xbot增添了一抹亮色。 硬件上,影智请专业的咖啡师当师傅,让Xbot学会了拉花,而软件上,影智则是在开源大模型上进行了微调,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饮品配方,以及制作一杯饮品的制作标准、流程,把这些内容全部导入模型,不断进行训练,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咖啡大模型,该模型具备了制作当下所有饮品的基础知识。同时,该模型对人类的口味有丰富的描述,通过算法来判断一杯饮品是否好喝,公众能否接受。 此外,影智还把咖啡豆的知识,包括咖啡的品类、原产地、风味特点,以及不同牛奶的选择等相关知识,也灌输到该模型中,将该模型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博学的咖啡师。 软硬件的结合则在于,用该咖啡模型连接机器的各种原子能力。所谓原子能力,就是让咖啡机选择不同的豆、适合温度的奶、落冰量以及不同口味的糖浆,甚至还加入了中国特色的药食同源的口味,比方人参、枸杞等。原子能力就是机器人的“大脑”,然后让机器人的手把模型中的咖啡做出来。“他就像一位不眠不休的咖啡师,不断地计算、拼配、创造配方。”唐沐说。 而这位咖啡师能不眠不休地创造新口味的饮品,就需要对顾客有了解,因此影智在这一大模型上又架设了多模态交互系统,既有语音的交互,又有视觉的识别。 假如Xbot看到面前是位看起来有些疲惫的微胖顾客,大模型可能就会现场帮顾客做“双份浓缩”,而牛奶则选择脱脂的,甚至加上人参萃取液,做成“千人千面”的饮品。这就超越了连锁咖啡标准化的味道。 当用户是“二刷”Xbot时,机器人会记得用户的长相,温柔地跟用户打招呼说:“Hi,XXX,你又来了,是不是还要上次那杯咖啡?” 当前,影智最核心的技术是XOS操作系统,即双臂协同机器人操作系统。过去机械臂往往是单臂操作,完成一个简单重复的动作,而XOS是一台工控机控制两条机械臂完成一项任务。影智还不断迭代该操作系统,使机器人拥有更多的“原子能力”。 该系统之下,拥有物联网技术,多种连接技术,如Wifi连接、485总线连接等。连接之后,要对各个组件的能力进行“物模型”,使其知道连接了某个组件后,设备能够控制该组件的各种细节操作。另一项技术则是虚实校准技术,即在数字孪生领域把机器人能做的事情全部数字化后,与现实技术保持同步。Xbot出厂的每条机械臂,都需要进行复杂的校准工作,拥有该系统之后,出厂后在系统上跑一遍,虚拟与现实就实现了动作对齐。 在运动控制领域,影智拥有上百项技术专利,在研发咖啡机器人的同时,还研发了能煎牛排的厨房机器人,然而因为成本太高,最终没办法商业化,这也让唐沐不断反思: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清其是否适合实际的商业场景,是否有足够的性价比。 从当前看,Xbot的每一台机器,技术上都有些冗余,比如很多时候,做一杯咖啡用不到“双臂协同”,而唐沐的想法是,一旦技术成熟,未来这些Xbot机器人可以远程通过OTA升级,进行新的功能拓展。 03 不抢“人类”的生意 中国的奶茶和咖啡差不多是同时兴起,人们愿意花10块钱甚至更贵的价格喝一杯现制饮料。唐沐说,他做事情的风格是“先难后易”。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产品没有技术门槛,就容易被他人复制,因此要在这门生意中找到一个制高点。 Xbot机器人的定位是“精品咖啡”,机器人做的事情,是附加值比较高的事情。“咱不能一上来就先去抢普罗大众的工作。”这句话,是唐沐一直强调的,“中国普遍存在的劳动力缺口是会拉花的精品咖啡师,并且很多人在学做咖啡的时候觉得拉花好难,有些人学了3—6个月,拉出来的花还是不成型。而消费者普遍认为,有拉花的咖啡是精品咖啡,有溢价的咖啡。”与此同时,连锁咖啡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通过裁员和降本来维持利润,导致咖啡师的工作压力巨大,甚至出现了咖啡师与顾客冲突的事件。 这些线索堆到一起,让影智的团队看到了机器人存在的可能性,并决定先做咖啡,把咖啡这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立足之本,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主攻咖啡机器人2年多,当机器人具备了双臂协同操作系统之后,Xbot又投入冰淇淋机器人,而这只花了2个月时间。 在咖啡场景中,Xbot的定位是效率革命与心智消费场景的工具。有了Xbot,并不意味着咖啡厅变成了“无人咖啡厅”,这里仍然会有员工,机器人则辅助咖啡师做繁重且重复的咖啡制作工作,而咖啡师的主要工作则是跟客户交流咖啡文化,了解用户的偏好,提供人与人交流的情绪价值。 当前Xbot的主要工作场景是在相对封闭的场所,如写字楼、图书馆、博物馆等,据悉,在首都图书馆,一台Xbot日均要做200杯咖啡,唐沐透露,Xbot正在跟国博洽谈业务,这可是一票难求的“顶流”,未来在国博,不仅可以买到凤冠冰箱贴,还能喝到一杯印有凤冠的咖啡。 在唐沐的设想中,Xbot还能赋能中小创业者。中国有很多有创业热情的人,本身没什么技术,只是单纯地想开个店做点“小生意”,比如开个花店、咖啡店、小卖部,这些人曾为梦想而来,最终“铩羽而归”。唐沐认为,聘一位Xbot机器人,可以帮这些中小创业者挣到钱。目前一台Xbot机器人均价在20万元左右。中小创业者“雇”个机器人,再找个站点,就可以把咖啡店开起来,不需要再雇更多的员工以及花上高额的加盟费加盟现成的品牌。“从这个角度讲,咖啡机器人不是在跟人类抢工作,而是帮中小创业者创业成功。”唐沐说,当前这块业务暂时没能开展,受制的因素主要在于产能。 04 全产业链把控 Xbot的咖啡机器人不仅是一场效率革命,更是一场对咖啡品质的极致追求。Xbot的最终产品不是机器人,而是机器人做出的咖啡。这意味着,Xbot不仅仅是一个卖咖啡机的公司,而是一个从原材料到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者。唐沐深知,咖啡的品质不仅仅取决于制作工艺,更取决于原材料的把控。因此,Xbot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咖啡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的品质控制,这也是唐沐在小米工作时习得的经验,要控制好整个生产链条的方方面面,才能确保终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 当前,产能是困扰Xbot咖啡机器人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月仅能生产上百台机器人。创办影智之前,唐沐在小米工作了10多年,2024年小米汽车问世,迅速实现了量产,每个月产能在3000~4000辆之间不等,小米一期工厂的规划产能是15万辆。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生产一辆汽车要比机器人复杂得多,一台Xbot咖啡机器人无法实现量产吗? 唐沐向记者坦言,目前Xbot的生产在淄博,采取的是“代工模式”, “未来Xbot再上一个规模量级,比如月销达到上万台之后,我们也有足够的资本去建设产线,再考虑独立生产。” 在咖啡行业,原材料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咖啡的口感和消费者的体验。唐沐深知这一点,他坦言:“我们不是简单地卖咖啡机,我们要做的是从源头把控咖啡的品质,确保每一杯咖啡都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诚意。” 咖啡豆方面,目前Xbot全部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机器人目前有两个豆仓:一个拼配豆,一个单品豆瑰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牛奶方面,则与蒙牛合作,以确保咖啡师制作出的咖啡较为优质。 作为新事物,很多门店也特别欢迎Xbot加入,省去了租金成本,因此总体成本降低。唐沐说,在咖啡豆、牛奶这些材料上,就可以比连锁咖啡厅用的原料更好,让一杯咖啡的质价比更高。 不久前刷屏的Xbot机器人制作咖啡“失控”的视频传出,唐沐自黑地表示“扣机器人电费”。其背后真实的原因是那批次的纸杯比机器人训练用的纸杯“软”,所以机器人没夹住。截至目前,Xbot机器人已经做了300多万杯咖啡,对连锁咖啡业来说,这还是个小数字,但对机器人来说,数量已经相当大了,出故障只是个小概率事件。 截至目前,影智并没有获得更多的风险投资,而是由一众科技大咖来做影智的天使投资人,比如微信的张小龙、小米的几位联合创始人等。影智当下最需要资金的是研发投入和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展,比如通过供应链资金扩大机器人生产等。 作为风险投资人,行行AI董事长、顺福资本管理创始人李明顺认为,咖啡机器人结合大模型可以做很多创新,尤其在人流比较旺的商场、写字楼、文旅场景,咖啡有一定的需求空间。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首先是咖啡机的整个成本偏高。目前和单一咖啡机相比,机械臂的成本还没降到更容易普及的价格,一台机器人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 出口方面,Xbot海外市场已有场景落地,机会也多,但仍然面临规模化之后更好的成本控制。 降成本是影智推出Xbot后,持续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最初Xbot的概念原型机,包括机械臂、咖啡机,几乎都采用海外供应商的产品,随着产品不断成熟,截至目前,只有工控机里的SOC(工业智能化的核心部件)可能涉及Intel芯片或MTK芯片,其他零部件已全部实现了国产化。“2025年,将推出完全自主的机型,价格还会更低。”唐沐说。 李明顺也指出,现在市场上亦有很多模仿者或跟随者,但唐沐说,没有竞争者,怕是自己选错了赛道,不惧模仿者,大家共同把产业做大是好事。至于Xbot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方面,李明顺认为在一些比较轻松的场景中会有,用户会为新奇买单,但规模化之后,可能会出现复购降低的问题,毕竟让机器人做拉花咖啡并不是一个刚需。这些也是留给影智团队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05 智能机器人“未来之战” 从咖啡机器人到冰淇淋机器人,Xbot实现了快速落地。唐沐也坦言,咖啡赛道是机器人最难突破的赛道,从咖啡进入奶茶行业,对Xbot而言并不难,那么有没有可能,将Xbot机器人的功能合一,实现冰淇淋、咖啡、奶茶等饮品的“N合一”呢? 唐沐说,理论上没问题,但他坚持走“单品路线”,理由在于,多年的产品设计经验告诉他,只针对垂直场景做产品,成功率更高。当把咖啡和冰淇淋机二合一,整个机器的售价会变得更贵。 在机器人领域,很多创业者、投资者都看好通用型机器人(AGI),这类机器人“全知全能”,配备所有类型的传感器,能做所有的事情。但唐沐判断,这类机器人5年之内不可能有商业场景落地。此外,人们让“他”做的事情越多,出错的概率也就越高,特别是安全问题,风险很大。 现阶段,影智只想把单品机器人做到极致。在唐沐看来,这些年,唯有扫地机器人做得比较成功,因为机器人只用来扫地,因此价格也相对较低。 而资本看好的养老机器人,“他”的工作任务并不具象,既需要端茶送水,扶老人起夜,喂老人吃药、量血压,还要防止老人在不同场景下不跌倒…… 在唐沐的创业蓝图中,咖啡机器人只是Xbot进入智能机器人市场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是打造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这一目标正与全球科技巨头们的愿景不谋而合。马斯克曾预言说,未来,人型机器人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地球上将会出现上亿台人型机器人,而“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正是继大语言模型之后,又一个迅速崛起的新风口。唐沐对此深有共鸣,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具身智能并不等于人形机器人。在很多场景中,‘人型’反而是累赘,未必高效。” 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当智能机器人走进家中,晚上主人对身边的机器人说,“我要睡觉了,关灯吧”,其实一个简单的语音指令就能完成操作,没必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走到开关那里,来个物理的“关灯”动作。高效、简洁的交互方式,正是唐沐眼中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形态。他坚信,未来的机器人不一定要模仿人类的外形,而是要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咖啡机器人和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看上去似乎是两个赛道。常有人问唐沐:为什么不在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领域“烧”上10年,“烧出”一家大公司呢?唐沐的回答是,这样做不接地气,资本不允许,公司管理也不允许,因为团队其实是一个个小成功促成的。作为创始人,你必须让公司不断有里程碑式的商业成功,有产品成就感,并最终走向未来的目标。现阶段是在用咖啡机器人的现金流反哺智能家居机器人团队的发展。 如今Xbot不仅在国内火爆,在2025年的CES上,也成为“顶流”,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的订单不断,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中国与美国在智能机器人赛道上的较量尤为引人注目。 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在技术方面跟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具体到智能机器人赛道,唐沐认为中国并未呈现出“短板”,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和聪明才智,一点都不比美国差,而智能机器人的产品形态、迭代速度非常快,“虽然有人认为,在大语言模型的起点上,我们比美国落后了1—2年,甚至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但目前来看,我们在大语言模型上‘追赶’得还是挺快的。”比如最近爆火的Deepseek,唐沐坦言在日常基础使用的范畴内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然而,智能机器人赛道的竞争并非一帆风顺。芯片依然是“卡脖子”的关键,短时间内也难以追赶。唐沐向记者表示:“这块我有莫名的信心,只要全民齐心协力,看到其中足够的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这块硬骨头我们一定能啃下来。”他相信,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不断进步,芯片领域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2025年2&3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