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离职员工诈骗,海底捞 “家文化”遭遇现实“劫”
近日,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一离职员工因未获得预想中的奖励而敲诈公司50万元,目前此事已交由警方处理,该员工也被警方控制。一直以打造“家文化”闻名的海底捞因此陷入了舆论旋涡。
海底捞认为,敲诈事件只是个案,毕竟海底捞已经拥有2万多名员工,在全国29个城市有109家门店,在新加坡有2家店,在美国洛杉矶、韩国首尔各有一家店,这当然比之前只有几千人规模时要难以管控。
曾在海底捞供职的金百万品牌总监裴成辉表示,海底捞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流程和管理上的漏洞造成员工没有得到满足和尊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多年以来,海底捞董事长张勇选拔新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出身农村,学历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肯吃苦,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这是我见过的拥有最强悍文化的企业,没有之一。员工签合同前都会进行系统的培训,不允许员工上网、打牌,就像家人怕孩子走上歪路一样。所以,海底捞打造的家文化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员工来说是最有凝聚力的,这也是其他企业学不会的。”裴成辉表示。
但不可否认,海底捞与现在80后、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有直接的冲突。一位海底捞离职员工透露,海底捞的员工非常累,因为客流量大,几乎每天都要小跑着干活,大多数员工在试用期三个月内因为劳动强度太大而放弃。
在海底捞工作的员工很多来自一个家庭,甚至出现过一家9个人都在海底捞上班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此前媒体报道的新进员工与之前的管理层有裙带关系,从而导致企业内部钩心斗角、拉帮结派的主因。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员工来自社会底层,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都比较迫切,这导致管理难度相当大。在营销专家李志起看来,敲诈事件最根本的还是与海底捞的晋升机制有
关,员工得不到好的晋升空间,所以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
据了解,海底捞的员工分为6个等级,优秀、标兵、劳模等,按照绩效考核的方式,员工半年参加一次晋升考核。在裴成辉看来,这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考核晋升机制。优秀的服务员工最高也只能升到店长,一个门店有150~200名员工,员工要非常卖力才有升上去的机会。
海底捞一直实行的是师徒制,与之相对,制度管控并不多。在李志起看来,“家文化”和制度管理是银币的两面,既要有刚性的约束,又要有情感的沟通,管理层必须把这两者平衡好。
门店数量少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上百家门店要让公司高层关注到员工的各种需求不太可能,这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的问题。可以说,海底捞着力塑造的员工归属感,已经成为其前进路上的一个障碍。
2014年海底捞一口气开了17家门店,此前每年开店速度控制在5~8家门店。对于海底捞这样的重资产企业,门店的租金肯定越来越高,投入也将越来越大,一个门店几百万元,对其现金流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业界看来,餐饮是个不适合大规模扩张的行业。“门店的扩张速度过快,除了硬件的资金要求更高之外,人才的复制也是个大问题。”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媛表示。一年开店17家,就要培养出17个合格的店长,而且店长还要独当一面。
海底捞方面也承认,人员的缺乏特别是优秀干部的缺乏,始终是制约其扩张速度的阻碍。不过,海底捞并不太在意外界的说法,公关经理陶依婷说:“我们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让消费者满意。”一直以来,海底捞也在努力使自己不像一个正常的公司,很多人读不懂海底捞就是因为其不按常理出牌。
此前张勇曾对外明言:“海底捞的管理创新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受教育不多,只要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但如今,在一位曾在海底捞任过职的人士看来,张勇应该焦虑的是,怎样让企业更加可控,比如供应链环节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可控,海底捞就将遭遇大祸。
(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