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谷科技:做全球风力发电行业的“隐形冠军”
随着技术壁垒逐步被突破,优谷科技正在加速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跃迁,并通过数智化转型与全产业链布局,持续引领风电行业的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文|胡嘉琦 当前,在能源结构重塑的背景下,风能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若把能源转型比作一场新工业革命,那么风电及其供应链体系,正逐步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 坐落于江苏常州的常州优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谷科技”),已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专注于风力发电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公司已构建起从高精度风机转轴、精密焊接机壳、冷却器及其配件,到风力发电机及冷却系统成套设备的全产业链布局。 随着技术壁垒逐步被突破,优谷科技正在加速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跃迁,并通过数智化转型与全产业链布局,持续引领风电行业的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近日,《商学院》记者采访了优谷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顾永久,深度解析优谷科技这家风电企业,如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服务”的跃迁。 01 技术驱动的核心竞争力 回溯到2012年,时任江阴某民企总经理的顾永久在欧洲考察风电市场时,被一组数据震撼:欧洲可再生能源占比已逾30%,而中国仅约8%。彼时,中国风力发电产业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规模小、管理粗放,更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体系。 这种强烈的落差感,让制造业“老将”顾永久,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巨大的市场盲点:我国风电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尚未建立技术闭环与系统集成,配套产业潜力巨大,且专业化与一体化是其发展方向。带着这份行业洞察,他毅然决定投身风电配套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顾永久拥有在中国中车、梅特勒托利多等企业长达十余年的制造、质量与全球供应链管理经验。凭着这份深厚的积累,2016年,顾永久创立了优谷科技,专注于风力发电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他为企业设定了清晰的战略愿景——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整体方案提供商”,并将技术创新、标准化与体系化供应链确立为公司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他尤为强调技术的重要性:“风电行业技术迭代极快,没有核心技术,随时会被淘汰。” 截至2024年底,优谷科技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300万元,研发团队逾50人,拥有数百项专利,服务覆盖全球80%的风电整机品牌。公司与多家全球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商(OEM)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围绕新材料、高性能钢结构和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展开深度协同,确保产品迭代节奏与国际市场同步。 从最初聚焦高精度发电机转轴制造,到如今能够提供从精密焊接机壳到冷却器的全套产品,优谷科技不断提升在风电发电行业的制造水平。其中,自主研发的“塔筒送风散热系统”解决了大功率机组散热难题,为公司带来数千万元订单;而针对材料焊接难题,其多项专利技术,让优谷科技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特定型号高精度转轴的企业。 2023年,优谷科技以30%的全球市占率登顶“精密焊接机壳”细分领域榜首,打破了欧美企业在该赛道的长期垄断。“我们的15MW机壳不仅能承受电机每秒6.6转的高速运转,还能承受额定扭矩380kN.m的载荷。”顾永久对记者表示。 02 智能化转型推动生产升级 尽管外界常将风电零部件贴上“重工业”的标签,但在优谷科技,每一个零件背后,都是一次关于数据和算法的较量。在优谷科技的发展逻辑中,数智化不仅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动企业从制造端迈向价值链上游的必经之路。 早在2018年,优谷科技就率先开启“硬装备+软系统”双轮驱动,系统性推进数智化转型。公司引入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全自动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等智能制造装备,同时搭建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智能制造执行系统、SRM(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平台等多种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流、生产流与管理流的立体融合。短短几年里,生产效率提高了32%,良品率突破性增长5个百分点,流程周期缩短20%,这标志着优谷科技的制造体系从“经验驱动”跨入“数据驱动”时代。 进入2024年,优谷科技投资再度加码,累计投资逾900万元购置风电结构件机器人焊接系统。截至2024年10月,优谷科技累计交付超100GW的双馈式、直驱式与半直驱式发电机精密焊接机壳,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行业精密焊接机壳年产量最大的制造商。 与此同时,优谷科技与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与研究生工作站,围绕风电机组振动抑制、深海风电适应性、关键零部件轻量化等前沿课题开展协同攻关。这套“研发-制造-服务-资本-高校”联动机制,为优谷科技的技术迭代筑起坚实的护城河。 支撑这一切变革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和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从股权结构具体分布来看,沈宏远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30.9757%的股份;宗豪持有21.9411%的股份;顾永久持有18.9296%的股份。三人合计持有71.8464%的股份,超过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二,形成核心控股集团,其余28.1536%的股份由其他股东分散持有,形成了既能保证决策高效,又能各司其职的股权架构。 从股权集中度来看,三位创始人的持股比例呈现阶梯式分布,既保持了决策权的相对集中,又通过差异化持股体现了创始团队内部的权责配比。这种资本结构不仅保证了企业发展中的自主性,也为优谷科技攻坚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焊接机壳智能化制造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使公司在产业转型期保持战略节奏的稳定与连续性。 顾永久告诉记者,这种资本结构既保证了决策效率,又为关键技术攻坚预留了空间。自企业创立以来,优谷科技近十年来累计投入6亿元且从未分红,展现出罕见的战略耐力。 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资产达5.7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仅占35%。相较传统“重资产”建厂模式,优谷科技通过与地方产业园区及代工方合作,采用“租赁+技术输出”模式实现产能扩张,为未来的新项目留足资金弹性。 03 迎接海上风电产业的黄金机遇 2024年12月16日,常州、苏州和无锡三市工信局联合公布了《苏锡常地区2024年首台(套)重大装备名单公示》,优谷科技“15MW平台化半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轻质机壳”成功入选。 风电机壳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防护组件,既要保护内部精密构件,又要降低运行阻力,延长使用寿命。优谷科技研发的“15MW平台化半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轻质机壳”采用创新的八边形柱体结构,兼具体积小、重量轻、强度高和高可靠性等优势,大幅提升了海上风电产品的运行效率。 随着风电装备朝着“更大、更强”升级,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已成为行业热点。这也意味着材料强度、制造精度和防腐性能都要完全达标,制造难度大幅攀升。优谷科技率先突破15MW+级别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其自主研发的轻质机壳不仅结构强度领先,还具备大规模产业化能力,为国内风电供应链在全球市场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随着产业链逐步向高端化演进,优谷科技推出的大功率海上机组核心部件不仅能带来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其产品毛利率也普遍高出行业5—8个百分点,显著提升了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在加码。2025年1月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海上风电作为国家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对优化沿海地区能源结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国家将进一步强化海上风电项目的管理,提升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洋资源从粗放利用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进一步夯实绿色低碳转型的海洋基础,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技术壁垒逐步被突破,新的竞争焦点正转向系统服务能力。面对这一轮“更大功率、更高效率”的全球竞赛,顾永久给出的答案是:“优谷科技并不满足于单纯交付产品,而是积极参与客户的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公司会参与到客户的产品设计阶段,提供在材料、结构和尺寸公差等方面的专业性建议,并在运维、智能监测和系统升级等环节与风电场运营商深度合作。” 目前,优谷科技正积极推进与风电场运营商在运维管理、智能监测与系统升级等环节的合作,打造从“核心部件+智能系统”一体化的闭环解决方案。对于优谷科技来说,“服务”不再是产品的附加值,而是驱动利润的第二增长极。 展望未来,顾永久设定了公司的新目标:“到2027年,优谷科技力争实现营收25亿元,并同步推进IPO。”优谷科技的战略转型和技术创新,正逐步推动其从“制造型企业”向“智造+服务型全球系统参与者”转型,迎接全球风电产业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商学院》杂志7月刊
ID | BM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