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技术平权”的底气从何而来?
未来,比亚迪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并通过“整车智能”战略引领行业变革。
文|刘青青 ID | BMR2004 前有“7万元级车标配智能驾驶辅助”,后有限时“一口价”最高优惠5.3万元,从5月底开始,比亚迪22款智驾版车型陆续大降价。在汽车价格战不断的背景下,比亚迪依托庞大的规模体量和成本优势,正在不断用技术普惠“闪击”同行。 汽车行业变革的上半场,比亚迪交出了不错的答卷,成为全球首家达成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就的车企,新能源销量长期断层式领跑;而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正在持续探索整车智能的无人区。 “决战”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面向经济车型掀起“技术平权”革命,要“让智能辅助驾驶像系安全带一样普遍”,让技术普惠融入比亚迪体量庞大的智能车型当中。 01 全系智能辅助驾驶方案
从7万元到30万元级别,比亚迪已经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拉入更全面的竞争维度。 2025年,比亚迪以技术开年:2月,全系搭载“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3月,推出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构建全新出行生态;3月中旬,发布超级e平台,闪充5分钟、续航400公里,实现“兆瓦闪充、油电同速”,彻底解决电动车出行的焦虑。 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5月销售智驾车型23.11万辆,占国内乘用车销量79%,稳居智驾车型销量榜首。截至5月底,其智驾车型累计销量突破71万辆,日均智驾数据生成量超过4400万公里。 细分来看,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贡献主力销量,售出206677辆,方程豹、腾势、仰望等子品牌的智驾车型分别售出10567辆、13668辆、127辆,智驾车型渗透率居高不下,普及速度行业领先。 据了解,比亚迪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正在不断演进,主要包括Dipilot和天神之眼两大分支。Dipilot于2020年推出,定位为L2级辅助驾驶,开启比亚迪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之路;2023年7月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2024年,比亚迪以算力定义智驾平台,其中“天神之眼”系列命名为Dipilot100、300、600;到2025年2月,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标配“天神之眼”,并将其分为A、B、C三套方案。 “天神之眼”A、B、C三套方案分别为“天神之眼A”驾驶辅助三激光版、“天神之眼B”驾驶辅助激光版、“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三目版。 据了解,比亚迪“天神之眼A”驾驶辅助三激光版配备3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能够实现全国无图导航和易四方泊车功能,主要搭载于仰望U8等30万元以上的车型。 “天神之眼B”驾驶辅助激光版配备1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提供城区与高速NOA领航功能,同时支持易三方泊车,适配腾势和比亚迪部分中高端车型,为20万—30万元级别车型。 “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三目版配备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提供高速NOA领航与代客泊车,还有100公里/小时的AEB刹停功能,适配方程豹及比亚迪品牌,涵盖了从7万到20万元级的各种车型。 从7万—30万元级别,比亚迪已经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拉入更全面的竞争维度。 盖世汽车研究院总监王显斌指出,相对而言,比亚迪“天神之眼C”搭载的车型是最多的,但“天神之眼C”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只有高速NOA领航,其传感器等硬件以及算力等软件都不足以支撑城市NOA领航功能,是入门级的辅助驾驶版本。从这方面来看,比亚迪整体比较突出的依旧在于庞大的体量以及产业链协同优势。 02 “技术平权” 比亚迪拥有的三大核心底气: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 “普及智驾最大的障碍就是高昂的价格。”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目前行业搭载智驾的车型动辄20万元以上,智驾几乎等于高价。2024年,国内70%的汽车销量集中在2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用户没有机会接触到智驾,当年已售车辆中只有10%有高阶智驾。” 王传福认为,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凭借“天神之眼”,比亚迪将智能驾驶辅助从“20万元以上专属” 变为 “10万元级标配”,真正实现了“技术平权”。 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对《商学院》杂志表示,比亚迪开启“技术平权”时代,源于三大核心底气: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 数据方面,比亚迪新能源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100万辆,其中超过440万辆是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在这样的基数之上,比亚迪构建起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优化提供丰富数据。 研发方面,比亚迪超 12 万名研发人员(含 5000 多名智能驾驶辅助工程师)组成了全球最大研发团队,实现软硬件全栈自研,保障技术迭代自主性与高效性。 制造体系方面,比亚迪依托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带动产业链协同,联合数百家优质供应商共同突破瓶颈,降低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普及成本,推动行业智能化渗透率提升。 比亚迪方面认为,自身品牌在智能驾驶辅助市场的出色表现,得益于今年2月发布的 “全民智驾” 战略。随着“全民智驾”战略推进,比亚迪智能驾驶辅助车型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数据积累将加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进化,也将带动更多车企加大智能驾驶辅助领域投入,推动汽车工业向智能化、安全化、普惠化发展。 03 价格“卷王” 车企纷纷在组合辅助驾驶上发力,希望通过“增量不加价”甚至“增量降价”的方式增加或者提升辅助驾驶功能,令相关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虽然“天神之眼”让7万元级别车标配智能驾驶辅助已经足以掀起波澜,但是智能驾驶辅助车型价格仍在不断“内卷”。 5月23日,比亚迪官方推出限时“一口价”或限时补贴的促销活动,涉及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补贴优惠可达5.3万元,其中海鸥智驾版(活力版)限时一口价5.58万元,而这已经是比亚迪年内第三次大降价。 在比亚迪“价格闪击”之后,车企纷纷接招,卷入降价狂潮:凯迪拉克 XT4 尊贵型车型降价幅度超过8万元;别克2025款昂科威S白金版13.99万元起直降6万元;奇瑞联合推出“百亿厂补”,最高优惠5.5万元;零跑汽车两款车推出限时一口价政策,最高降幅4.5万元;智己LS6汽车推出限时“一口价”,优惠幅度达到2.5万元;长安汽车推出“618 抢先购”限时购车政策,最高优惠2万元;吉利银河推出“百万银河共享精品新能源限时补贴价”活动,多款车型价格进一步下探。对于汽车行业接连不断的降价潮,王显斌表示,汽车市场属于需求导向市场。当前中国汽车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而且汽车产品趋于同质化,无论是外观造型、屏幕内饰、驾舱座椅还是电池续航等,技术创新的差异不算很大。市场通过价格战大浪淘沙,接下来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进行行业大整合,形成几家比较头部的企业,等待市场回归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 而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车企纷纷在组合辅助驾驶上发力,希望通过“增量不加价”甚至“增量降价”的方式增加或者提升辅助驾驶功能,令相关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王显斌指出,在汽车行业“卷价格”“卷智能化”的同时,辅助驾驶领域也发生着一些变化。一是过去几年硬件不断降本,一颗激光雷达的价格已经从过去的3000元降到1000元左右;二是大量的车企、零部件厂商、科技公司等都对辅助驾驶软件进行较多的投入,软件边际成本不断降低。 整体来看,辅助驾驶的软硬件成本都出现了很大的下降,一套具备基础功能的辅助驾驶系统成本能够降到四五千元。因此,各种配备辅助驾驶的汽车走向市场,尤其是汽车辅助驾驶技术平权正快速扩大规模。 在王显斌看来,在汽车产能过剩、同质化较为严重、价格战不断、智能驾驶辅助成为新竞争点的背景下,新能源头部企业将努力持续保持其规模效应,通过辅助驾驶功能来带动新车销量,进而占领消费者心智。同时随着“技术平权”的推广,推动汽车行业智能驾驶辅助的快速普及。 04 决战“下半场” 短期来看,比亚迪的智驾数据为智驾系统进化提供有力支持,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针对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对《商学院》杂志表示,比亚迪战略布局展现出“全栈自研 + 生态协同”的深度整合能力。在整车智能战略方面,比亚迪将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链路技术体系,并通过“技术普惠”策略加速智能化普及,同时构建开放生态以应对行业竞争。 当前智能驾驶辅助的普及率有待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入门级车型当中,智能驾驶辅助的渗透率要低于30%。而比亚迪虽然覆盖高中低端全系车型,但20万元以下的车型才是其核心产品,例如比亚迪的王朝、海洋系列。所以比亚迪在经济车型的智能化推进上有自身优势。 王显斌认为,在此基础上,比亚迪“技术平权”的商业逻辑,一是从行业来看,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商业发展阶段,在广阔的经济型汽车赛道上,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搭载落地最快、规模最大者,那么在此领域自然成为最强者,市场也惯性地认为其技术与应用创新最强,这就是市场的涟漪效应。 二是推动智能汽车走向大众化,技术的扩展带来海量用户数据。比亚迪拥有国内最大的智驾车型销售体量,这些智驾车型通过上路行驶,激光雷达、摄像头抓取真实环境的数据,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记录用户使用数据,这些都将为比亚迪带来海量的智驾数据。 短期来看,比亚迪的智驾数据为智驾系统进化提供有力支持,构建起技术护城河。长期来看,在AI时代拥有更多的数据将带来更强大的功能,包括硬件的升级、软件的迭代、市场服务模式的变革以及各种商业跨界合作等。 “要知道,比亚迪不仅仅是一家汽车企业,它还在做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甚至布局人形机器人等。”王显斌指出,智能辅助驾驶带来了海量数据,而在AI时代,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可以打造更多商业模式,不仅在数据服务上带来增值,也能够赋能其他业务板块。 例如,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通过收集车辆行驶数据(如能耗、充电频率、环境温度)动态优化电池BMS(电池管理系统),可以为客户推出差异化保修服务,或者向第三方车企出售“电池+数据服务”套餐;通过整合车载数据(用户导航、娱乐偏好)与比亚迪消费电子终端(手机、平板)可以提供跨设备无缝体验,推动“汽车作为智能终端”的订阅服务(如付费高精地图、娱乐会员)等。 比亚迪方面表示:技术普惠是智能化发展趋势,规模化降本可以推动高端技术快速普及;数据、研发和制造能力协同是智驾技术进化关键;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和底线。未来,比亚迪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并通过“整车智能”战略引领行业变革。 来源 | 《商学院》杂志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