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道歉!不明智的“报复性”涨价与“套路”式道歉
文:陈茜
ID:BMR2004
海底捞、西贝为涨价道歉了。
在疫情防控这一敏感时期,头部餐饮企业看似根据市场变化自主调价的行为,引发了超越事件本身的舆论争议。
不明智的“报复性”涨价,看似“套路”的道歉,背后是疫情冲击下,餐饮企业高成本运营压力下的焦灼。
是一些“不理性”消费者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下“绑架”品牌,还是“涨价”昏招透支了消费者的同理心?我们希望探讨,在应对可见的经营压力面前,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报复性”涨价
近日,一位北京消费者在网上晒出的海底捞小票,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饭7元,一盘小酥肉50元,引发了网友对此番“报复性”涨价的不满。“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涨价了。”
虽然疫情直接冲击下,餐饮企业经营困难是共识,要触发更多用脚投票消费者的同理心,选择涨价依然是铤而走险。
随着舆论不断升级,4月10日,海底捞公开发布道歉声明表示,此次涨价是“错误决定”,并承诺将所有产品价格调回疫情前价格,并针对自提给予优惠折扣。
4月11日,西贝官微发布“致歉信”,承认此前上海地区部分地区门店涨价,承诺产品调回疫情前价格,并就堂食发放优惠券。
西贝在道歉过后,顺带做了一波优惠折扣宣传。
原来自2月1日起,西贝莜面村上海及周边8个城市的18道外卖菜品也涨价了。4月6日起,上海12家门店的25道堂食菜品,也上涨1-10元不等。此前有网友吐槽,西贝的土豆牛肉条价格已上升至80元。
虽然道歉之后,海底捞保持沉默,西贝澄清无意炒作,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套路化”明显,反而将危机公关变成自我营销。
就价格回归之后可预见的成本压力如何化解,是否会减少菜量,以及未来是否会继续涨价等问题,《商学院》记者分别联系了海底捞和西贝品牌相关负责人。
海底捞品牌负责人表示,门店菜品的份量是没有变化的,涨价和此次调价都没有影响菜的份量。
关于如何缓解压力,对方表示,会持续考虑顾客需求、市场环境、运营成本等综合因素,根据市场情况不断优化,以回馈和感谢顾客对海底捞的支持。同时从门店运营层面会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包括新技术运用等,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如果化解压力的途径有这么多,那么涨价更像是海底捞的一次试探——贵了,你还会来吗?从目前的结果看,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不”。
截至发稿,西贝品牌相关负责人尚未就以上问题回复《商学院》记者。虽然这次只是部分门店上涨,其实西贝已经悄无声息涨过一轮了。客单价之高,再上涨空间已不大。
此前该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原材料供应价格影响,西贝在2019年12月整体调整过价格,在今年1月1日的菜单上已经全部体现出来。
目前从外卖平台上,可以看到西贝大盘鸡109元、西红柿浇汁莜面59元、一份果蔬大拌菜单价49元,西贝面筋49元,小青菜炖豆腐69元。价格依然处于高位。
《商学院》记者联系了西贝莜面村北京某门店店长,对方表示,目前外卖和堂食价格一样,疫情期间门店没有涨价。
针对高菜价,该店长称,这与食材精挑细选、制作方式不添加鸡精味精色素等有关。
不过食材和烹饪方式应是知名餐饮品牌理应做到的基础品质,要想让消费者继续为高菜价埋单,还需要提升更多附加价值,否则在面对诸多选择面前,即使“忠粉”的钱包也将经不住考验。
涨价“昏招”背后的焦虑
那么,海底捞、西贝真的不该涨价吗?如果不该,急于在此时涨价背后在焦虑什么?
执首企业管理咨询(天津)有限公司首席餐饮运营顾问穆剑在接受《商学院》杂志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疫情,很多企业应该都会涨价。随着人工、房租、原料,以及外卖平台扣点等成本上涨压力,餐饮企业高成本运营模式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阶段。但是,一直以来都不太敢涨价。
在他看来,海底捞和西贝涨价是无奈之举,但在此时涨价确实欠考虑,甚至是“昏招”。
他指出,海底捞和西贝对自己的品牌有一定自信,尤其是海底捞。可能他们认为,客单价提升后即使会流失部分顾客,但是服务好目标客户就好。“在过去两年,海底捞曾涨过价,那时没有疫情,不会被放大。”
据了解,2019年冬季,由于肉价上涨,海底捞对翻台率高的地区进行过价格调整,上涨幅度3%到5%。不过反应远没那么激烈。
穆剑认为,涨价并非不可行,只是此时选择涨价的时间点和幅度不对,要先做调研,关注舆情。可以先做顾客意见调查,在个别门店试行,出现问题及时调整。
他认为,急于涨价的海底捞也与其上市以后,业绩压力增大,翻台率在往下走有关。
根据年报显示,2019年海底捞实现营收265.56亿元,同比增加56.5%;净利润增长43.59%,达到23.47亿元。而推动营收净利双增主要归功于规模和开店速度,而非核心运营效率。
过去一年,海底捞新开业门店308家,同比增长64.8%,全球门店累计达到768家。
背后的隐忧是同店销售增长率大幅下跌,一二线城市同店销售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增长,翻台率也出现下滑。其中,整体翻台率从2018年的5次/天下降为4.8次/天。
在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消费者面临更多选择,海底捞的吸引力正在走低。而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员工成本增速却愈加明显。在2019年,分别达到62.1%、59.3%,两项成本占营收比重达72.4%。
在疫情重创,堂食暂停,海底捞损失巨大,而西贝莜面村也同样如此。
据了解目前,西贝在全国59个城市拥有367家门店,年营业额将近60亿。此前,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预计,公司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2万多名员工,月工资支出达到1.5亿元左右。
虽然外卖是一条“自救”之路,但是杯水车薪。
2月,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坦言,每天外卖额只能达到正常水平的10%。西贝会员运营高级经理刘瑞琦在2月中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天外卖业务的营业额约为200万元,线上营收占总营收80%以上。
穆剑认为,桌餐业态复苏比较慢,相比西贝一年60亿的营收,外卖约4亿的体量对于堂食的损失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他预计,如果疫情管控继续,西贝未来一年堂食或许会损失一半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关掉一些店。
“作为头部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能拿到银行低息贷款。这种情况大幅涨价,更会引发不满。而集体涨价在餐饮行业中很难实现。因为行业集中度低,一家企业无法掌握不了话语权。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收占行业整体营收规模只占到5.6%,同比下降1.6%。即使排名前三甲企业百胜中国、金拱门以及海底捞,也无法振臂一挥。
刀尖向内,餐饮企业仍需负重前行
如果此时通过涨价来转嫁压力行不通,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呢?
在穆剑看来,此时选择到你们家吃饭的顾客,其实是一种信任。在这一敏感时期,能不涨就不涨,最好通过内部提升管理效率,开源节流来缓解压力。即使涨,最好从外卖做起,这样更为稳妥。长久以来由于平台补贴等问题,外卖价格偏低也让餐企苦不堪言。
他指出,海底捞和西贝已经到达品牌影响力的高点,再往上走会比较困难。过度焦虑就容易出“昏招”。反而一些正处于上升期的品牌,每一步策略逻辑会更清晰。
虽然不够明智,但是从长远看涨价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穆剑指出,对于重服务的餐饮企业,涨价是未来趋势。因为人力成本越来越贵,消费者要享受服务,就需要慢慢适应。而对于快餐化,自动化程序较多的餐企,可能不那么紧迫。
同时,原料成本上涨压力也会导致成本压力巨大。比如2019年猪肉涨价,导致跟猪肉相关的菜基本没有利润。今年来看,湖北作为产蛋大省,小龙虾大省,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
在整个经济形势收紧的环境下,餐企经营很难,消费者的钱包也不宽裕。
穆剑也发现,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只是转瞬而逝,甚至没有到来。餐饮企业存量大,竞争激烈,生存更难。而消费者钱袋紧张,也就不存在报复性,只是会归于正常。
一方面要刀尖向内,不简单通过涨价来平衡损失,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升效率,创新思维来开源节流。
在这场战“疫”中,谁是赢家,《商学院》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