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置地销售业绩两连降 高管一年三换 2020年"前十保卫战"很艰难
文:陈淑文 朱耘
ID:BMR2004
“抢时间、保业绩” 是华润置地2020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与其定下的“前十”目标息息相关。
根据克而瑞发布的销售榜单,华润置地曾在2016年跌出前十的排位,此后直至2019年,华润置地则一直保持在第九、第十的位置上。
华润置地以2019年累计总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2425亿元,守住了第十的位置。但身后的追兵不可忽视,2019年龙湖全年合同销售额也达到了2425亿元,与华润置地持平。
2425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5%,看起来不错,然而《商学院》记者注意到,这是近三年来华润置地业增长最低的一年。2017年华润置地销售额增速40.8%,2018年增速38.5%。
从吴向东、唐勇到王祥明,2019年,华润置地的掌舵者换了三任,但永远不变的经营目标就是“守住前十”,目前华润置地“前十保卫战”现在最大的难点在哪儿,如何解决?
《商学院》就上述相关问题致函华润置地,对方并没有明确回复。
人事变动风波高管离职频现
2019年,华润置地经历了最激烈的人事震荡,年初、年末董事会主席两次易主,接二连三传出核心高层离任消息,让投资者对其未来战略方向多少存在担忧。
2019年3月,华润置地一纸公告,官宣了“灵魂舵手”吴向东的正式出走。
在吴向东正式离职前夕,华润置地宣布唐勇获任华润置地首席执行官,还包括李欣任公司总裁、张大为任董事会副主席。
接班后的唐勇还未发力便被调走,2019年12月17日,华润置地发布公告称,唐勇“因其他工作安排”,即日起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以及提名委员会主席、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此时2019年才加入华润集团的“新人”王祥明临危受命,值得一提的是,王祥明并没有同时获任为华润置地的执行董事,而是被任命为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主席。
从“灵魂人物”吴向东离职、“唐勇时代”的突兀落幕到“新人”王祥明接班,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掌舵者换了三任,也为华润置地的未来被蒙上了一层迷雾。
财经评论员严跃进告诉《商学院》记者,稍微偏大型的企业都会面临这种高管跳槽的问题,一方面是外部的一些企业的给予比较好的待遇,尤其是民营企业会给予一些比较好成长机会平台。另一方面可能是内部治理问题,高层管理者公司对经营战略理解、治理思维可能出现分歧。
管理层在回答“人事变动是否会影响战略目标”这一问题时坚定地表示,华润置地依然坚持既定的战略方向和定力,坚持城市综合投资开发运营商的定位,坚持销售物业+投资物业+X战略,且在此基础上,会加大对主营业务的推动和发展。除此以外对高管变动一事再无透露更多。
品牌运营专家杨吉平指出,如果高管是CEO或者主管品牌的副总裁频繁离职,那对品牌建设和传播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高管离职,势必对公司品牌战略和日常重大品牌事项的制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管不稳定,很大程度要影响到公司品牌战略和战术落地的持续性带来不确定性。
开发物业毛利率拖后腿
2020年3月26日,华润置地发布了2019年度业绩报告。期内,华润置地实现营业收入1477.4亿元,同比增长21.9%;年内溢利达343.5亿元,同比增长25.9%。
尽管营收和净利润看似喜人,但毛利润已经出现下滑现象,盈利能力的提高是新管理层需要面临的难题。
其中,开发物业的毛利率拖累华润置地整体毛利率下滑。年报显示,华润置地2019年的开发物业毛利率由2018年的42.9%下降为36.5%,投资物业(包括酒店经营)毛利率由2018年的65.9%上升至66.5%。从而使得华润置地37.9%的综合毛利率,创下近年的最低值。
据往年报显示,2015-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为31.1%、33.7%、40.3%、43.4%,如今的盈利水平甚至退回至两年之前。2019年华润置地毛利相比2018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67%。
对于毛利率下降的原因,管理层表示行业的毛利率都呈下降趋势。“华润置地2020年毛利率水平会维持在30%及以上。”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商学院》记者:“毛利率下降确实是房地产行业的趋势。”整个房地产行业当前受到行业红利逐渐消失、政府限价、土地等成本上升的影响,毛利率有下降的趋势,甚至有很多房企还处于亏损状态,整体而言压力是比较大。所以,毛利率下降也说明传统开发模式难以持续,要求企业的积极做好防范措施。
对华润置地“保十”目标最大难点,严跃进认为,其实还是依靠企业的战略布局,现在前十的房企各家都有各家的独自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城镇化高效利用土地,或者通过土地并购的运营战略,这些企业的能力都很强。在这个时候对华润置地来讲,其优势就相对比较弱,所以关键还是说踩对市场的机会点。从客观上来讲,当前企业所需要注意不能盲目地比拼规模和排名,关键是要有策略,尤其在市场行情降温的时候,要把握好市场机会点和土地投资,还是能够做到“保十”。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开发物业住宅销售受市场周期波动影响非常大,房地产市场在2019年下半年调控影响,包括2020年疫情影响,行业周期确实在下行。
但在市场周期上行的时候,比如在2016年下半年,2017年、2018年期间利润就会大幅上升。总的来说,传统的住宅开发与市场周期的关联度非常高。
商业地产盈利存压力
在2016年,华润置就提出“开发物业+投资物业+X”的新商业模式。其中主营业务投资物业的表现,近年来远远优于开发物业。
年报显示,2019年,华润置地全年综合营业额达1477.4亿元,按年增长21.9%。而投资物业(包括酒店经营)的租金收入就达到120.3亿元,按年增长26.3%。
在120.3亿元收入中,作为投资物业板块中的重中之重,购物中心贡献了91.5亿元,占比高达76%。
截至2019年底,华润置地自持在营/在建购物中心数量达88个,其中在营的有42个,计容建筑面积 516万平方米,可租面积317万平方米。另管理输出购物中心28个。
2019年内,华润置地新开业购物中心8个,重装开业3个。但根据最新披露数据,2020年,华润置地的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急剧下降,仅成都万象城2期及3个轻资产项目计划开业。
在疫情期间,华润置地对旗下购物中心租户的固定租金进行减免和折扣,一共减了约1.5个月铺租,约10亿元。这一数额,相当于去年总租金收入的8.3%。
在投资者会议上,华润置地总裁李欣表示,受疫情影响,购物中心零售额下降幅度很大,2月份下降了6成。不过,从目前看,购物中心的复工速度比较好,截至3月24日,租户开业率已经达到94.2%,如果剔除掉政府强制关闭的影院、儿童教育业态,整体开业率达98.6%。
李欣还指出,购物中心对华润置地全年租金收入影响最为突出,预计2020年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只能跟去年同期持平或小幅上涨,2021年恢复到双位数增长水平。全年营收压力存在,需要通过管理改善。
张宏伟认为,华润置地的优势在于以“城市综合运营商”出发做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所谓的相关多元化,任何多元化业务跟地产有关,例如华润置地的商业地产、长租公寓、产业园区等。通过多元业务,也有多元化的收入;从转型角度,相关多元化都有为传统的住宅主营业务赋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多元化发展还能去维持规模的增长。
物业管理能否按时上市?
在投资者的线上业绩会上,第一次以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身份参加业绩发布会的王祥明笑着称:“今年华润置地在物业上市方面应该可以给大家一个好消息,大的方向和策略已经基本形成,集团内部正在深化当中,和中介机构的招标工作也完成了,会加快后续上市的进程。”
截至2019年底,华润置地物业管理在管面积达1.4亿元,同比增长40.8%,物业管理收入达57.8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住宅及其它物业管理收入达38.1亿元,同比增长35.8%,投资物业管理费收入为19.7亿元,同比增长24%。
华润置地物业分拆上市的计划由来已久。在之前的几次业绩发布会上,华润置地方面多次提出了这个计划。
不过之前的人事调整,似乎给华润物业的上市路增添了不确定性。华润置地前任高级副总裁迟峰已加入蓝光生长,而蓝光生长旗下物业公司嘉宝股份也于2019年10月份在港上市。
工商信息显示,迟峰曾担任华润物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司理、董事长,也是华润置地2018年年报中明确分管物业治理业务的高管。
克而瑞高级研究员汤晓晨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华润置地的人事变动可能会影响上市相关的一些决策的时间进程,但整体来看,华润物业是一家比较优质的企业,上市本身问题不大。华润物业也曾在2018年将品牌升级为华润物业科技,增加了“科技”的比重,进行了战略转型。
需要注意的事,当前上市竞争者众,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较好的认可,华润物业还需将自身战略布局、业务优势、市场开拓能力更多的展示出来,让市场形成更强更清晰的认知。
张宏伟认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比如当传统开发物业收益受周期市场下行的时候,其他的投资物业的相关收益,还能够保持平稳或者是略微有点上涨,那么可以缓冲一下企业整体收益下降的风险。相关性多元化发展是企业为了转型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
新上任高管能否守住华润置地的“前十”位置,物业分拆上市之路是否顺利?《商学院》亦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