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去库存”压力山大
截至2015年4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高于50%。2015年前4个月中,有3个月超过60%。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包括庞大集团、国机集团、中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上市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分析报告中显示,2014年,经销商集团盈利能力下降明显:毛利率平均下降0.32个百分点;净利润平均下降了11.21%,其中,亚夏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甚至下滑了228.6%;由于库存高企,大幅让利销售成为常态,单车销售毛利平均下滑了21.45%。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增长期”内,各汽车厂家都极尽扩张之能事,尤其是在产能方面,规划几乎都以百万辆为单位。自2002年中国汽车以37.40%的同比增幅创下了325.10万辆的销量之后,整体增幅就持续走高,除了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降至6.70%之外,始终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吸引了全球多数汽车厂家在中国投产或启动产能扩张规划。
然而,2011年~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意外进入了“微增长”阶段,增幅分别为2.15%和4.33%,但这并没能阻止汽车厂家在华大举扩产的策略,出于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更为了在这一轮的增长中抢占先机,2012年前后,各汽车厂家纷纷开始将扩产规划“落地”。有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60%的整车产能新建投资都流向了中国。
这部分新建厂从2014年开始相继投产,却随即遭遇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理性回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公开表示,预计2015年全国汽车产能在3000万辆上下,如果考虑到去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又审批发布的项目,今年产能会再上一个新台阶。而目前国内的汽车产能利用率,则在70%~80%左右。
由此,受供需关系影响的价格体系、市场竞争包括厂、商关系,都随着日益严重的供大于求而陷入恶性循环。为了提振销量,尽量避免产能过剩的情况,各汽车厂家在扩产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渠道扩张。
有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了不到4倍,但经销商数量却增加了近5倍。这样一来,不仅是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上升至白热化阶段,同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经销商面对不断增加的销量目标,只得采取“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断降价来维持销量。
年初,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对中国汽车经销商对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报告(2014)》,称2014年盈利的经销商已经从2009年的七成降至近三成,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55%的经销商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
进入2015年,经销商的困境已经渐成积重难返之势。因此,业内人士也将2015年称为“消化库存年”。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库存预警指数持续走高意味着销售周期的延长,经销商已经无力承担由此带来的各项成本增加。当然也就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靠库存帮汽车厂家冲销量,前4个月一些品牌包括豪华品牌的销量出现罕见的下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说明经销商已经开始拒绝进货。”
(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