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啤的大国工匠三字诀
青啤人认为,能将113年的基业传承下来,靠的就是“工匠精神”的三字诀——慢、精、专,让始于1903年的啤酒品质从未变过味。
在中国长达百年的老品牌中,能留存至今,并且依然有生命力的品牌并不多,贵州茅台(一说800年历史)、全聚德(1864年)、张裕葡萄酒(1892年)、云南白药(1902年)、青岛啤酒(1903年)……在这些百年品牌所属的行业中,青岛啤酒直面的是竞争最为惨烈的市场。全球数一数二的啤酒生产商纷纷在中国市场坐镇,国内啤酒品牌可达上千种。
2015年,青岛啤酒成为世界第六大啤酒生产商。人们大多会将国产品牌的消亡归结于国外品牌的挤压,但是对于身处国外品牌挤压之中,却愈发健康成长的中国品牌,又该以何种方式来解读呢?
登州路56号,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的旧址,这里也是声名赫赫的青岛啤酒厂。
当今社会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却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青啤在现代工业生产与传承百年的酿造法之间自筑高栏。
1903年,德国人建厂时采用“两段法低温长时间慢熟工艺”,并以此获得1906年的慕尼黑博览会金奖。与一般的酿造方法相比,两段法耗时、成本高昂,很是影响产量。这种长时间的自然发酵,最大的好处,是给予酵母充足的时间自然生长,可以保证啤酒中该挥发的物质得到挥发。
面对麦芽、酵母、水这些有生命的活物,最精心的照料方式便是“道法自然”。“啤酒酵母就像是我另一个孩子” ,青岛啤酒厂总酿酒师张沛如此比喻。
青啤人天生的执拗在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酵母生长规律,严守时间和规程已经成为员工下意识的举动。2014年,青啤推出“经典1903”,这是对1906年慕尼黑博览会金奖的致敬,全套完整的传统工艺,需要整整45天。产品一经推出便征服了消费者,不停地断货,高峰期经销商更是在厂外大排长龙。
使命感决定人的行为。创办于1669年的同仁堂留下的祖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青啤信仰的是“好人酿好酒”。
113年“只为酿造好啤酒”,这是青啤人执着的品质信仰。专注、热爱、 全心贯注于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成就了酿酒师的一生。他们中不乏把家里新买的大米习惯性的抓起一小撮,不经意的放入嘴中咀嚼一番的“偏执狂”,也不乏看到超市货架上的青岛啤酒,就冲上去码放整齐的“完美主义者”。
气味训练是青啤酿酒师的必修课。首先在水中进行物质识别,辨识之后,再给五杯水,要求按该物质的浓度梯度排序,这样的测试每家工厂每月一小考,每季一中考,全公司每年还有一大考,无法达标者只能转岗。
在全国品酒师资格认证中,每年仅50个入选名额,而青啤就能夺下其中的40%。
不少品牌的沉沦是败给了自己。青啤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既向全球啤酒业标杆学习现代化管理,也派优秀员工到德国杜门斯啤酒学院进一步深造。
一瓶青岛啤酒在出厂前要经过1,800个控制点的监测,其中有设备检测,也有品水师、品麦师、品酒师“三师会审”的人工品评,每天周而复始。它既是制度,也是来自内心的认同,毕竟这是为祖辈也是为后代端好这碗传世的饭。
每天三点,品管部人员要在品评室里集合。他们不能用任何有气味的化妆品,吃饭不能碰触辛辣。通常每个工厂的品管部有五六人组成,这些人在气味训练中表现出对某种物质的敏感性,会成为某种物质的关键品评人。通过不同特点的成员组合,整个团队能够识别出所有的风味。品管部每天要品评的物质多达30多种,有当天使用的酿造水、酒花、过程产品麦汁,刚下线的啤酒、清洗管道的水,就是瓶盖上的瓶垫也要放到酒里在生产线完整的走一圈,以检测对口味的影响。
在青啤,这些严格的规程已经深入人心。当把做好产品变成一种信仰之时,品质便是生命的支柱,这是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在美国举办的啤酒盲测中,青啤几次夺魁,“经典1903”推向市场更是赞誉连连。香港特区前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感叹: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就是青岛啤酒。
巧的是,两者皆出自山东。
(钱丽娜,商学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