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苏阳:做VC要有75%的严肃,25%的“浪”
章苏阳是在90年代入行,在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干了22年,是其中七位元老之一。
投易趣网有近20倍回报,携程34倍,如家58倍……而章苏阳刚进入这一行时,前三个项目都是失败的。他甚至为此专门跑去和老板说,不好意思,给公司亏钱了。老板一句“亏8万美金,但避免了更大的教训”让他记了20年。入行5年后,投到携程,9年之后,投了如家。
和现在风头正劲的年轻投资人比,除了也说“风口”、“机会”外,章苏阳口中还会时不时会蹦出些暴露他年龄的语句,如“为人民服务”、“农转非”等。
章苏阳是在90年代进入这一行的,在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干了22年,是其中七位元老之一。
他在提到前东家时照旧说“我们IDG如何如何”,他很同意“章苏阳对IDG有很深的感情”这句话,并说,自己前面成功的东西都是在IDG做的,22年时间,“直接做了11家上市公司”。
提到外界颇感兴趣的“投了穿拖鞋的王微(土豆网创始人)”一事,章苏阳更正道,“土豆最早其实是高翔(前IDG合伙人)看到的,主要是杨飞(IDG合伙人)和我做的投资决定,由我来负责实施的。”确认完毕后,章又补充一事,王微现在做追风,“我们IDG也投了”,原因是,帮IDG赚过钱的人,都会“表示支持”。
章苏阳
如外界所说,章苏阳是一个随和的人。但从细节照样也能看出他做事利落。约在上海访问的当天突然下雨,某咖啡馆坐满,章先到,立马发来微信:这个已满座,我们换到对面咖啡馆。落座不足一分钟,章又说,可以开始了。
在访问过程中,他接听过几个电话。彼时,录音笔已关闭,章苏阳笑笑,说现在有个项目,是几家知名机构在抢——我们刚谈到的话题也正是,VC行业竞争已非常激烈。
这就是章苏阳,一个标准、职业的风险投资人。他说当VC要有四分之一的理性,和四分之一的“浪”,好奇心也必不可少,“有时候要让人感觉,你这人跟小孩子似的”。
而从这次访问来看,章苏阳所理解的“退休”只是离开IDG这个机构,但会继续从事风险投资行业。从这点来看,很多事情也许又是刚刚开始。
以下是当天采访时,章苏阳的部分口述内容。文中谈到了22年来,他的一些从业经验,对风险投资业的看法,还有自己正感觉到的,中国市场机会的变化。
咨询公司更会分析趋势,但它们不会砸一两千万美金进去
就投资来讲,我们只能讲一些大的趋势。小趋势的话,并不构成投资基础。所以首先必须找到一个相对大的趋势,因为风险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趋势的理解和对常识的理解。风险投资这件事,原则上并没有更多理论性的东西,更多是一种实证和经验的积累。
我们一般讲究16个字,第一是“团队能力”,这个能力肯定和原来的经历有关。在某一个时代里面,你是不是做到了每一步都有烙印,刻了一点东西在上面?第二个是“团队潜力”,你团队整个的梯度怎么样?包括知识和年龄的梯度,是不是符合团队长远的发展;第三,团队的大部分人是不是能够随着趋势一起变化?能对三五年以后的成型的商业模式或对人的需求有大致的了解。
另外,必须有一个利益分配机制,要保证所有的骨干或做得好的人有好的利益分配结果。
最后,团队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能力”强不强?能不能保证该出手时就出手?
风险投资不是咨询公司,如果只是谈趋势,咨询公司同样能够把这些东西搞得很清楚,在这个领域的教授也能提很多的策略,但它并不涉及到把一两千万美金砸进去。
做投资就必须直接把钱砸进去,这需要你有决心。
这两年的新变化:从商业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
在2000年初,各种各样的门户网站比较多,主要是把信息不对称打掉。包括后来衍生出来的微博等等。2000年末,基本上是以电商为主,就是让一般商品的信息更对称,价格更对称,把人和商家连起来了。后来又有了所谓的O2O,一直持续到前年。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又有一个变化,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其实越来越少了,基本上你现在再找一个模式创新很难了。比如去年,我还想找一个大学生用的社交工具。大家逐步都不用了人人网,但它曾经很重要,我想总有一个替代的吧,但去年看了一年也没有相应的产品。我越来越感觉,在大学生领域里做出来一个特定的社交工具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除了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外,当年其他传统行业也有模式创新。如家起步时,跟互联网也没关系,就是一个新型的连锁体系,给中国人民一种新的服务。中国原来没有,国外已经做得很好,但国外公司已经发展不了了,增长到极限了,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与中国的“农转非”有关。当人有钱了以后,需求会变化,所以新型的东西一直会出现。
当年最早做线上线下结合的是携程,它的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携程的贡献是把订房、订票做成一个产业,而如家则是把标准的小酒店做成了产业。
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是模式创新,而不是所谓技术创新,当然里面也有技术,但不纯粹是技术创新。现在大家愿意投技术驱动的公司了,这逐步成了潮流,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从去年开始,谷歌成立了Alphabet,这是什么意思?谷歌目前仅仅是它的一个部分,其他部分要做上天入地的事儿。还有阿里、腾讯和百度,现在都称自己是数据公司,每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上都做得非常深。比如从早上起来吃什么东西,几点上班,上班状态怎么样,晚上情绪好不好,它们全知道。
再比如你发微信,与朋友聊天,理论上讲,只要腾讯在里面加一个聊天内容自动识别(这是很容易的),它就可以知道你所有状况。再比如阿里和淘宝通过大数据十分了解你的消费行为和支付信用等。这些互联网公司现在逐步开始自称为数据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公司。如果谁明年或后年还说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那就很搞笑。
而重要的是,你怎么随着变化而变化。
谈退了以后:还是做VC
我现在还是做风险投资,会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一个新基金,只做风险投资。目前已经谈好要投的项目有6个。
除了TMT和智能技术以外,基因技术目前是扑面而来。它进入整个领域的速度,比当年计算机和IT还要快。基因技术成本的下降速度比摩尔定律还快。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
我估计5到7年后,现在一半的检测东西,可能都会被基因技术检查所替代。所以它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新和大的市场。
国内现在对新型技术的掌握速度在加快,这几年的速度是大于以往的。国内院校出来的人,TA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融入国外先进的技术了。当然我们不能说,现在会出来更多的原创,但我们在价格更灵活的情况下能达到或接近国外的东西。因此,国内的机会是越来越大。
我们现在有两个要投的项目,都和二次元有关。我几年前也投资过一个直播的项目,9158网。这些领域首先要年轻人看得懂,喜欢,我们投资人喜不喜欢无所谓。比如,弹幕到现在我还不接受,但这并不妨碍IDG投它。只要有需求就行,这个需求不一定是我的需求,因为它本身就不是给我用的。
创始人的理想是藏于内心的,不是整天在外面讲
看创始人我主要看这么几点。
首先TA必须是一个诚信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对客户、股东和员工负责;第三要有大格局。TA确实要有点情怀,但这种情怀是藏于内心的,不要整天在外面讲。2000年那拨创业者,主要的愿望可能是赚钱,而现在的创业者,除了赚钱,还会想自己突破点什么东西,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如何考察团队的决策能力?
第一,是不是能够在有风险的情况下,下决心?如果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可能性,这个时候好像能做这个决定,但假定可能性是65%呢?你能不能下决心?这跟团队有关,如果大家都
能理解你,在基本面上有一个共同点的话,就比较容易做,否则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第二,跟你的决策机制有关。通常来说,机制越灵活,决策起来就更容易。所以我们IDG最近也在改革,会下放很多权利给特别的小组,这样能够加快决策的进程和时间。
除了资金的帮助,我认为还要在战略上帮助创业者。你走的方向,是不是符合将来要到达的方向?另外就是管理的一般性建议。比如说刚开始时,有些创业者就会认为,在产品服务这一块找精兵,一般性管理人员就不必了,其实不一定对。比如,你不能找一个比较烂的财务人士,因为这会对你起干扰。在这方面一开始你就要找精兵。你不能因为是刚开始,想节约点钱。——这是我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哪些早期团队会成功?这个非常难总结,有特别活跃的,有很闷的,有理性的,也有很感性的。所以很难讲,只有哪一个类型能够成功。
在外面演讲的时候我会讲,年纪大的、年纪小的、男的、女的、丑的、帅的,都有成功的。
你很难拿这些东西做为一条线,作为投不投的依据。
说到北京上海两地的创业环境对比,我感觉早期团队在北京出现的可能性还是大一些。因为除了好的高校,外来人口比较多,比上海多。而往往这些东西都是由外来人口产生的。
我没有“大砸”的项目,做VC要有四分之一的“浪”
VC不属于容易做好的工作,除非是天才,否则在前期是要交学费的。我也交过,但相对较少,刚开始前三个项目全失败了,但没有“大砸掉”的项目。我们一般讲“大砸”至少是七八百万美金。
怎么决定投一个人?首先当然是基于你个人的经验和学识,对项目有一个综合判断,至少在见了两三次后,你会有非常强的动力想与TA合作。我属于相对比较理性的人,理论上来讲,任何冲动都是能被抑制住的,但你还是会感觉到,有一股很大的冲动想投TA。投资这个活应该是四分之三理性,加上四分之一感性。如果100%都是理性,那这个活就没有人干。但都是感性也一定会干砸了。
当VC要有好奇心,这是做这行很重要的一点。首先你得一个对变化敏感的人,有时候要让人感觉,你像个小孩一样。太严肃的人,太“浪”的人做投资都不行。你太古板,人家团队就不喜欢你,也不喜欢跟你聊新鲜的东西。
理想的情况是,四分之三理性,加上四分之一的“浪”,稍微浪一点,做风投是合适的。
(文章来源: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