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产业链条下,商场成衣成本售价差十倍
年底通常是商场服装的热销时节,但北京高端国产成衣品牌的店面却门可罗雀。这些品牌通常的产品定价在1000元到4000元不等。
“已经有很多品牌消失了,因为销售不好。”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惋惜地说道,“一些品牌逐渐减少开店。”
有数据显示,北京零售物业的空置率在10%左右。
对于原因,夏华表示,一方面是市场大环境造成的不景气,另外一方面是服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导致整体成本较高。
中国品牌进驻商场需要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交给商场作为场地租金,同时,商场各种促销活动需要积极参与,同时为了解决店面位置等问题,品牌商缴纳的“潜规则”费用也不计其数。
一个时尚成衣品牌只是希望能够在LV旁边的位置开设自己的专卖店,但是与商场管委会和目前租用的品牌商议,却因“转让费太高”只好另谋他处。
与这些高昂费用不符的是,店面拥有者为品牌商提供的服务却非常低劣,“进场费”等各种关系的维护费用让品牌商所剩无几。
一位奢侈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给算了一笔账,“服装出厂的价格是三成,商场的租金和各种关系的维护费用需要三成,剩下三成是人工和物流仓储的成本,仅有一成落进品牌商的口袋。”
“所以,各个环节的压力,倒逼着中国成衣品牌在商场中标出高价。”夏华表示。
夏华认为在除去人工成本和物流以及场租等看得见的成本之外,还有“库存”这一隐形成本,也在时刻挤压着品牌商的利润,这与国外的模式恰恰相反。
国际知名设计师陈野槐认为,“中国的服装产业的畸形利益链条正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陈野槐先后担任纽约的ZumZum、Halston, 洛杉矶的TadashiShoji等著名国际时装公司的设计师和设计总监,“在国外都是买手制,也就是各个商场或者卖场,采用买手从各个品牌商那里购买服装。”
买手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买手指的是往返于世界各地,时时关注最新的流行信息,掌握一定的流行趋势,追求完美时尚并且手中掌握着大批量订单的人,他们普遍是以服装、鞋帽、珠宝等基本货物不停与供应商进行交易,组织商品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人。
“当商场的买手看好品牌的货品后,就会从品牌商处购买,这时的采购价格通常是最终定价的40%~50%。”陈野槐透露,“这给品牌商留足了生存空间。”
而买手制对于品牌而言,更多的帮助是,“商场可以承担一定的库存。”即“商场通过买手从供货商处购买整批产品,库存最后是由卖场承担的。”陈野槐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品牌商的库存,增加现金流。”
而中国的模式则恰恰相反,品牌商承担着生产、物流、人力和商场场租以及库存等所有环节的压力,因而只有采用提高卖价的方式才能减少成本风险,增加流动资金。
“按照目前国内的产业链条,对国内品牌是非常不利的。”陈野槐认为,“核心的问题是产业的价值判断。大家不尊重创造力和设计,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畸形的利益链条。”
夏华在过去的3年一直在推动一件事情,把工厂、品牌商和代理人整合在一起,风险和利益共担。“我们建立共同的平台,工厂能够看到销售前端的情况,整个产品的生产数量,并最终实现减少库存。”
由于把工厂、品牌商和代理的利益整合在一起,“实际上,相当于三者共同承担了商场的场租和入场费等,降低了风险和成本。”夏华透露。
(索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