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重整 联合利华打响高端错位战
在接连买入5个高端品牌之后,联合利华开始对麾下不温不火的个人护理品牌进行清理。12月初,联合利华宣布将包括Motions、Just for Me等五个品牌出售给国际性护发公司Strength of Nature。
相比于竞争对手宝洁的大刀阔斧,联合利华此次“小打小闹”的卖出动作并没有对外界引发太大的波澜,不过,考虑到联合利华过去两年的“常规”动作,这次的卖出则有些耐人寻味之处:因为从2014年至今,联合利华出售的品牌集中在食品领域,此次是第一次对个人洗护领域动刀。
由奶油公司和香皂公司合并而来的联合利华,食品和个人护理一直是两大支撑板块。
2014年财报就显示,作为联合利华最大的业务板块,个人护理的销售为177亿欧元,占比集团整体销售额的37%,营业利润的41%;而食品的销量和利润占比分别为25%和45%。
到了2015年,两者进一步拉开差距,201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就显示,对比2014年同期,食品领域的销售增长率在联合利华集团四个品类中最低,仅为4.8%,而个护的增长则高达12.9%——这也导致食品在整个业务销售的占比进一步下滑至23%。
这个结果部分源自于2014年其对一些食品“赘肉”的割除。1月,联合利华售出了意面品牌Royal;4月,又将包括多个品牌的肉类零食业务出售给Jack Link's;5月,以21.5亿美元的作价将乐鲜(Ragu)和百得利(Bertolli)品牌意粉酱业务出售给日本味滋康集团;7月,则卖出了减肥代餐品牌Slim-Fast。
在2015年二季度的业绩电话会议中,CEO保罗·波尔曼(PaulPolman)进一步提出个护的业务权重还将进一步提升,争取销售占比达到50%,为此,联合利华已经在全球的主要市场重新设立了食品和个护的指标,这也是联合利华投资组合变化中很重要的一点。
话音甫落,调整随之而至。
一些小众品牌成为首批“牺牲品”,联合利华官网显示,Motions面向的是黑色人种的高品质女性护发品牌,Just for Me则是为5~14岁的孩子量身定制的洗发产品,Consort和Groom & Clean 则是男性品牌。
“之前许多日化企业的品牌重叠度很高,一些品牌尽管面向细分市场,但是定位模糊,这依赖的是高速发展的市场,而当市场下行的时候,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中略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剑锋表示,规模小,定位不清晰的品牌会成为最先被剥离的对象,这也是日化企业的一个“新常态”。
在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看来,联合利华会进一步优化个护品类的品牌组合,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不同于宝洁,企业面临的经营危机迫使其做出大范围的整顿和清理,由此来改善财务状况,但联合利华没有那么大的财务压力。”
尽管上任伊始,波尔曼就特立独行地废除了季度财务损益报告,并指出公司需要关注更长远的目标。但面对一个“用脚投票”的资本市场,在灌输价值投资的同时,波尔曼不得不面对投资者对业绩的质疑,其中的一点就是联合利华在利润率上所面临的挑战。此前有评论就指出,尽管在其任期,联合利华收入稳步增加,但其家庭护理和食品的利润率却弱于竞争对手。
大众品牌定价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与之相比,高端品牌有更大的优势,因此联合利华也在对品牌组合进行优化。因此高端品牌的收购成为2015年联合利华的“主旋律”,先是接连收购了REN、KateSomerville、Dermalogica、Murad四个高端护肤品牌,2015年10月份又买入了高端意大利冰淇淋品牌GROM,而据此前《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联合利华正计划通过销售15美元一支的牙膏,85美元一罐的芥末,45美元一罐的茶叶,来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波尔曼也没有讳言这一点,如其所说,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保证核心业务继续增长,并且拓展更高端的品类——“这一块的表现相对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大众品牌,高端产品的获取难度会很高,投入周期会很长,并不会在短期内对业绩实现太大的贡献。宝洁把高端产品作为多元产品线的一个补充,这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品牌战略;不同的是,联合利华将此作为一个业务战略,因此在战略地位和资源投入上会高于前者。
(梁宵)